春到大观园
2018-03-25 星期日 晴
今年北京的春天虽说姗姗来迟,但一旦来了,便大有转瞬即逝的感觉。今天早上一出门,穿着薄薄的春装,却没有一丝的凉意。忽然想起了这两句诗: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虽然杏花还未开放,风吹在脸上却是暖暖的,褪去了厚重的棉衣,整个人都轻飘飘的。
我和佑约定,如没有特殊的事情,每个星期的周末都要出游一天,放飞一下被囿了一周的心和身,在大自然中再找寻一下久违的自由,哪怕是很短的时间,我们也知足了。
那天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提升幸福的8件小事,其中一件就是每周约会一次,看来我们的做法和这个建议不谋而合了。这么简单就能找到幸福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去哪呢?我们有点犯难。早春的山里,空气清新,人烟稀少,但由于气温偏低,各种花开得都会晚些时日。城里的公园现在已经是百花齐放,但想到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便平添了几分烦躁。
为了赏花,还是决定放弃心情,找个稍大点的园子,可能人能显得少一些。翻看年票,“大观园”,两个人异口同声。
北京大观园是一座再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观的文化名园。位于北京西城区南菜园,原址为明清两代皇家菜园,明代曾在此设“嘉疏署”。
1984年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经红学家、古建筑家、园林学家和清史专家共同商讨,按作者在书中的描述,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技法和传统的造园艺术手法建造。
大观园离我们的家不远,但建园三十多年了,我只去过两次。
记忆中第一次进园应该是在1987年,那年的五月,电视里正在热播连续剧《红楼梦》。正值青春年少的我,看得如痴如醉。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还自画了一张人物关系图,好让自己理顺里面的人物关系。
秋天时,听闻母亲的单位组织去大观园参观,可以带家属随行,我立刻要求母亲带上我,在得到首肯之后,我高兴得几乎一夜未眠。
事情过去三十多年了,可是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整个园内的建筑 、山形水系、植物造景 、室内陈设、小品点缀等都是尽力忠实于原著的时代风情和具体描绘而建,生动地再现了文学大师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官府园林风采。
走在园子里,曲径通幽处、沁芳亭桥、怡红院、潇湘馆、秋爽斋、稻香村......这些在书里和电视剧里才能看到的名字和景物,这时却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一时间仿佛时空穿越,恍惚着回到了宝哥哥和姐妹们生活的年代。
春到大观园第二次进园大约是在十年前,一家三口来的。这次进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破败。年久失修,使许多亭台楼阁都显出了破旧相。二十年的风风雨雨,足以摧毁这些颜色艳丽的建筑。看到这些,我的心境竟似看《红楼梦》结局时,那般的凄苦与悲凉。
又是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大观园如何了呢?
到达大观园时已是上午十点多了,阳光明媚,天空湛蓝,气温已经飙升至20多度,看到很多年轻人都已脱去外衣,只穿着一件半袖衫了。
走进正门,向左望去,几树桃花开的正艳,人们都驻足在那儿拍照。我们也不自觉地想去赏赏这第一波鲜花。
走近正想凑鼻去闻,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树上开着的都是假花,连叶子都是绑在上面的假叶子。花和叶做得极其逼真,原来是为了这个景点特意所为。树的下面立有一块小石碑,上写着“花冢”二字,是黛玉葬花的地方。
如果冬天没有花,这葬花就成了空景,用假花代之,就应了景,看来公园是用了心的。
继续慢慢向前走着,游人如织,不时要错身,相撞。空气中弥漫着油漆的味道,许是不久前,这些建筑都已进行了新的粉刷,所以今天看起来,到处都是新新的感觉。
孩子们在空旷处不知疲倦地来回奔跑,老人在背风处晒着太阳聊家常,票友们拉起了胡琴,唱上一段《四郎探母》,恋人们则以美丽的楼阁为背景,甜蜜地自拍。
春到大观园一切都那么的与这春光和谐地交融,以至于我都差点忘记了这个园子的主题。差点忘记了宝哥哥的怡红院是否还是“怡红快绿”,潇湘馆的斑竹是否还是“一枝千滴泪”,大观楼的大戏是否已经开锣上场......
站在栊翠庵幽香的梅花树下,看着白色墙上,斑斑驳驳的梅花花影,我的心中一直回旋着这样一句话,
“红楼梦已远,蕊冷香已残。”
365天无戒极限挑战营 第1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