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红楼

通与不通,共情与悬念——红楼梦阅读笔记第三回(1)-1

2024-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老鹏友

【原创】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侯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第三回(一)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穷酸寓居葫芦庙→月下获识甄士隐→考功名初尝官→惹众忿遭参罢→林府西宾教女弟子→林如海心热筹画→贾政鼎力扶持,不多年的工夫,贾雨村能够走过这个长长的斜坡,一是源于他的“成王败寇”社会信念下的自我意志,二是受益儒家“五伦”思想所蕴含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从穷酸士子寓居寺庙开始,曹雪芹缓缓牵出出一段大观园故事……

“通与不通”,即该阅读笔记标题中的前半句,是本节欲要作出的解读。

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看时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曹雪芹“冷冷”地插入一段“智通寺”,实质上是有意地结合了后文中贾雨村与冷子兴的一番人物品评,先就通与不通作了一番引而不发的议论,就故事的主题和撰写方式,给作者预伏了想象和讨论的空间。

单就贾雨村一人来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当然就预示了之后雨村在仕途上的柳暗花明与重见天日。然而,一意走向通世之路的贾雨村,“问道”老僧却又答非所问,可见贾雨村所要走的那条“通”路,其实是走向了“不通”的捷径。红楼梦里急于走向“不通”的人很多,如背负家族兴旺的期望者元春,其实是走向了无路可回的险峰,如此处那副破旧的对联下阙,亦即“眼前无路想回头”却又好个无奈的境地。

除去经历了人生大起大伏的甄士隐和“即聋且昏”的老僧,红楼梦在进入大观园时代之前,遍眼只有两个通人,而这两人的通处则是各自有意:刘姥姥的通,代表了天无绝人之路,代表了大地对生灵的不抛弃,代表了阶层划分之下、人的另有本质,代表了生命的递续接引和生生不息。

宝玉的通是与俗世主流格格不入的通,表达了与俗世相对的另一种执着的客观存在,这里意会了对文化沉疴痼疾的反思。宝玉的通,在红楼梦这部著作里是独特而唯一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原是受益于生命情感的一种哲学阐发来看(这既是一种不经的事实,又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基底结构),宝玉之通则一定须是一种“旧文化之孕育与反动”的双重表达,它既要在现实上受到文化陈规的当然压制,也要有足够的空间用来展示曹雪芹对未来世界的合理期许,所以,这就是宝玉需要生在大贵之家,一边是贾政之严酷、一边是贾母之疼爱的身世之谜了。

宝玉几乎为每一个怀有青春的女人所喜欢,即便是嗔怒也便带有几丝不忍,这无怪乎宝玉所代表的生命性质和那个时代的女人面临着相似的父权压力,亦即他们都是被主流权力结构所意欲压服而又现实涌动的生命活力。

宝玉在权力结构那里是远远不通的,但在生命意蕴的朝向里却是极通的。两种各自争夺生命力量的不同形制间的龃龉乃至对抗,注定宝玉将要参与并无奈地目睹女儿们的一幕幕人生的悲剧。所以,红楼梦里,宝玉最终留给我们的背影,便匹配了那终点处的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隐喻……

对于另一种不通,以秦可卿和秦钟为例,其遗言中的“恍悟”,仍大有其执迷之处,那仍是以对世间的一种深念为情感出发点的,是显露了一时一域的特点的,其表现实则是意欲通过一种任意转变为另一种任意,瞄向的是生活实际而不是南柯一梦后的心灵反馈。

“通灵宝玉”、“智通寺”、“潦倒不通事务”、“自古穷通皆有定”、“再提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红楼梦里,曹雪芹围绕着通与不通,实则作了很多文章。通与不通,又是对第一回中的《好了歌》的另一番注释,或在人物结局上,或在角色历程上。

通与不通是红楼梦里的一条故事暗线。掩卷常思,若读透了红楼梦故事里的通与不通,也就读透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