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高考,让我明白了一件事
文/赵晓璃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来临了,每次想起自己高考前后的那段经历,都觉得那段经历是我人生中的重要一课,这一课的名字就叫,原来人生本就不公平。
一、
话说,我进入重点高中之后,就发现了第一个不平等,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异。
入学没多久,老师就对我们进行了一次智商测试,我本以为自己智商应该很高,结果测试结果出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智商平平。同时老师也说班里确实有少数几个同学智商超过了120。
有一个同学还被老师点了名,老师告诉我们说别看这个同学平时心不在焉,你们到后面就知道他的厉害了。
刚开始我还感到挺受挫的,并且还有股不服气的感觉,为了证明自己不比他们差,我买了大量的习题集,希望能用自己的刻苦与毅力将这些人完胜。
可事实证明,我还是高估了我自己。
你知道那种差距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吗?就是当你花了半天好不容易搞懂了一个物理公式并为之沾沾自喜的时候,那些高智商的同学可能只要一个小时就能把这个点吃透,然后该打游戏的打游戏,该溜冰的溜冰,回来之后他们竟然津津有味地开始研究练习册里的附加题。那些同学学习的感觉,就好像“得来全不费工夫”。
最厉害的一个女孩,每次上课从来只听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全部在偷看漫画书,这并不妨碍人家每次考试都能稳坐前三名的交椅;当然比她还厉害的要数一个调皮的男生,每次上课小话不断,也总是被老师罚站,然并卵,人家考试照样拔尖。
我不得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真的存在智商的差异。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是我明白的第一件事情。
二、
第二件不公平的事,发生在即将高考的时候。坐在我后面的一个男生,成天喜欢说叨一些社会潜规则,当时我们都不理解,并给他送了一个外号,叫做“愤青”。
这位愤青有一次对我说,高考高考,本来就是一场不公平的竞赛。
我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为什么,他说难道你不知道吗,我们安徽籍考生想要考取北京上海那些名校是有多难,分数要有多高才可以,而那些北京上海户口的考生,不需要费太大的劲就可以考取那些名校,这种难度,也就和我们考安徽大学差不多。
我一开始还不大相信。
直到有一天,和我玩的比较好的一个同学要转走了,一问才知,原来她的父母就是上海人,她是上海户口,这不马上就要高考了,家里人还是让她回上海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出来后,我的分数和她的分数一模一样,不过悲催的是,我还是被第一志愿无情地刷了下来,最终上了合肥的一所211院校,而她却考上了上海地区一所有名的211/985高等府学。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很大,以至于成绩出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难面对现实,并且一遍又一遍拷问努力的意义。
“尽人事,听天命”是我学到的第二件事情。
三、
后来去学校拿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无意中听到其他同学的家长正在闲聊天,我得知了一个词,叫“特招”。
何谓“特招”?
原来高考录取结束后,有的时候指标并没有招满,或者有考生放弃录取资格等原因,一些高校就会通过补录完成招生计划。
然而这种信息是严重不对称的,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这个口子在哪儿,而那些腰缠万贯的土豪父母们,这时就动用金钱打点一切关系,从其他人手中获取为数不多的“点招”名额。
我如梦初醒,也难怪,就我所在的班级里,高二下学期就来了一位插班生,成绩一点也不好,据说就是她爸豪气赞助学校多少万,然后就有了女儿在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我突然感觉很无奈,可渐渐地我总算想明白了,既然起点本来就不如人家,如果后天再不努力,这辈子就更难了。
四、
当然对于高考的失利,这些都是外在因素,真正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我真的是“看起来很努力。”
我只知道闷头学习,却从来不注意学习方法,做事还特别喜欢拖延,该提高效率的时候却在开小差,等回过神来发现时间不早了,于是就不得不熬夜,然后第二天精神恍惚,听课效果大打折扣,晚上回去又要开夜车,长此以往,学习一度进入了恶性循环——可是我给我父母的感觉却是,这孩子真辛苦,为了高考真的很拼。
每次看到他们为我操劳的身影,我总会有一股三分钟热度,然而由于没有掌握良性的学习方法,最终热度没多久就又熄灭了,转而被莫名的焦躁所替代。
这种不诚心的努力最后的结果也是惨痛的,我与我的第一志愿失之交臂,同时又被父母口中描述的复读场景震慑住了,就选择了妥协,学了一个母亲给我选定的会计专业。
五、
这一路走来,我都快渐渐忘却了这些过往,然而每每在高考季来临的时刻,这些往事总会再次占据我的脑海。
不过和以前不同的是,我每反思一次就会有新的体会与总结,直到有一天,我放下了曾经抑郁难平的怨念,接纳了人生本就不公平的事实。
同时我也明白,人生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好每一阶段需要做好的事情,而人生的每一个关口,如果真的能做到遵循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就已然是难能可贵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