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写
读与写
郸城联社 薛冰川
近日,十六岁女孩武亦姝爆红于我们的视野之下,其在《中华诗词大会》中所引用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也成为了大家闲时的谈资,我们称赞其为才女的同时,也在赞叹诗歌的美。
此刻,我想聊聊“读”与“写”。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强等等一些所谓的原因与理由,不断挤压着我们读书的时间,当放下工作之时,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来了,然而空闲之时我们在做些什么呢?打麻将、看电视、跳广场舞、喝酒吃饭、看手机等等一些活动又蜂拥而至,我们越来越少的去关注一位作者,品读一本书,了解书背后的故事。
读书是一种乐趣,乐趣的所在并不是读了多少本书,能够带来乐趣的,是读书本身这一过程,通过阅读,读别人的故事,跟自己对话,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人生。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每一本在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谈完“读”,自然要啰嗦几句“写”。
“读”是搜集素材的过程,“写”则是表达与创作的历程。在台湾做交换生时,导师曾对创作有这样一段解释,他说,创作往往有三个步骤:始于“感触”,成于“追寻”,终于“表达”。现在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打个比方说,被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所打动,真的很想去写些什么去赞美或者抒发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这便是“感触”;即兴完成了一篇文稿,借助文字的力量,将内心情感宣泄而出,这便是终于“表达”,但期间严谨的构思,不断地修改当然不可忽略,这是“追寻”的过程,在我看来,这一过程尤其重要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自此才出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流传千古的佳句。
“知乎”(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上有很多类似于“读书有什么用?写作有什么用”这样的问答,我所中意的答案是:当我们遇到美和令人惊讶的事物,不仅仅只会用“啊!”这一个语气词去表达心中的情感,而是能够真正借助汉语言文学的力量,将心中的赞叹书写成文字,描绘所看到的美丽画卷,传递所看到的美,让更多的人身临其境,产生心理与思想的共振。
至此,就借用这两句来结尾吧——“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