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一.本书作者想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短概括。
全书结合时间顺序和人物顺序,通过论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的状况与已进入近代化进程的英国人的心理,清廷皇帝与官员的心理,“英夷”入侵的心理和作战计划等,将当时中国的局势像一幅纪实电影一般呈现出来,作者在绪论当中提出的问题:鸦片战争是不是必然失败?在经全书论述后答案是肯定的。同时通过史实呈现,也可从中得出失败的教训。如书名《天朝的崩溃》一般,西方的坚船利炮,只不过是选择了一个时期,将早就膨胀到几近爆炸的天朝美梦戳破了。
二.为了表达上述内容,作者是怎么安排结构的?使用了什么方法?
开篇为一章绪论,将琦善作为全书的引题人物来开展下面的叙述,从几个方面驳斥了“琦善卖国论”的说法,为全书的批判主义史学视角奠定了基础。随后,作者用六章内容,以时间顺序为主,人物经历为支线,结合中英双方史料记载,站在客观中立的公正立场上,尽可能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心理,对一些一味指责某些大臣卖国主抚的观点做出了合理性分析。第七章讲述了《南京条约》签订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而对中国合法权益的掠取,但当时的清朝并不把诸如协定关税等他们看不懂的条款作为自己不可失去的权力,因而轻易拱手让人。在论述了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整个清朝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做出的选择之后,在第八章,作者以“历史的诉说”为题,对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并归纳出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顶级人物在战后思想行为的转向(大部分人没有),以及鸦片战争带给即将倾覆的清王朝一系列的痕迹。
三.在表达主旨的过程中,各个章节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跟作者要表达的那个主旨是什么关系)?
第一章:清朝的军事力量。通过同英军的对比,从三部分呈现出清朝在鸦片战争前夕的军事力量:一是武器装备方面,清朝冷热兵器混用,多为赶制而成,质量低劣。船舶小且非正式海军,城墙和炮台的防御功能较差;二是兵力与编制方面,常备军人数虽多但分散,调兵遣将速度极慢;三是士兵与军官方面,士兵多父死子继,军官行伍或武科举出身,吃空额,克兵饷,贪赃枉法,祸害社会。作者在章末慨叹:鸦片战争时的清军,本是一个难得见到光明的黑暗世界。
第二章:骤然而至的战争。本章的主角是林则徐,历史课本中一直被当做正面来褒奖的人物。林则徐是坚决的禁烟派,又因其为官清廉,办事认真,被道光帝嘉许并委以禁烟大任。但道光帝要求执行命令的林则徐既要杜绝鸦片又要避免衅端,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而林则徐囿于当时天朝的眼界和定式思维方法造成的判断失误,他并未意识到,禁鸦片的对手根本不是作为个人的外国商人,而是站在他们背后的政府。英国人被禁烟运动激怒,商业对抗转化为武力对抗。林则徐依赖炮台、书生议兵的方法根本无力抵抗英军的强大部署,然而天朝大国的盲目心态使得满清从上到下都无人认清真正的局势,关于鸦片战争的一连串谎言即将粉墨登场。
第三章:“剿”“抚”“剿”的回旋。定海炮声隆隆,厦门朝不保夕。英国海军离开广东迅速北上,道光帝却只是收到被粉饰过的、时间顺序颠三倒四的战败讯息。出于天朝统治者对逆夷的本能反应,道光帝下令主剿。然而战而不胜的局面持续,加之战争耗费钱财,道光帝的心意又转向抚夷。伊里布和琦善两位重臣粉墨登场,伊里布在浙江,巧妙曲解了道光帝的圣旨,签订《浙江停战协定》,把收复定海的责任转嫁到广东的琦善身上去。而琦善则公然违抗道光帝“主剿”的命令,一次次与义律见面和谈,仍阻挡不住英军开战的步伐。虎门大战失败的原因几乎全是军事的,但后人多让琦善背锅。道光帝亦是对琦善大为光火,将其罢免定罪。
第四章:广州的“战局”。本章令人拍案而怒,清朝高位官员竟都如此信口雌黄,在家国面前无视危机,一心只为升官发财。参赞大臣杨芳擅自恢复通商,隐匿战败事实,捏造子虚乌有的功绩;靖逆将军奕山夸大战绩,将骚扰性质的秘密进攻吹得天花乱坠,还在战败后向英军交出600万元的“赎城费”。这位煞费苦心的小说家,将不伤毛发的微小胜利夸大百倍,并为赎城费编造了欠账还钱的绝妙借口。被放大的三元里抗英,在上一本书里亦有提及。这章还回答了《大门口的陌生人》结尾未详细说明的“英军退出广州”的原因:是奕山与义律签订停战协定的规定。除此之外,还有气候不适、粮草不继、三元里战役导致士兵元气大伤,休整不够等主观因素。而三元里抗英作为一场保卫家园而非保卫祖国的战争,之所以被广为赞颂,不过因为它开启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一系列异变过程的最初链环。
第五章:东南壁垒的倾塌。广州两个丑角卖国求荣致使局势一败涂地,除了他们自己扯谎功夫一流,还沾了英国消息迟延的光。义律早丢官卸职,却在新任全权代表璞鼎查到来前两天才接到回国诏令。雷厉风行的璞鼎查,目标剑指厦门。颜伯焘以花岗岩代替沙袋,构筑当时中国最坚固的永久性炮兵工事,使厦门成为最强大的防御工事之一。江苏巡抚裕谦是名全力主剿并对夷人心狠手辣的官员,对定海亦严密设防,修筑土城。自以为只要民心一致便可战胜外夷。可现实却证明,问题的症结在于近代化。镇海失陷,裕谦自杀。浙江提督余步云以为反“剿夷”而“羁縻”会更加容易,同样吃尽苦头,不仅被执行死刑,还被后世定性为奸臣。扬威将军奕经走马任东南,调唤大量毫无训练的各地雇勇冲锋陷阵,结果可想而知,英军几乎无人伤亡,而企图逃跑的扬威将军和无辜流血牺牲的人命,让人无话可说。
第六章:“抚”议再起。吃了这么多苦头,该有人站出来说真话了。先前极力主剿的浙江巡抚刘韵珂倾心抚议,上书“十可虑”,提出战争中深可焦虑的十项由道光帝定夺。道光帝也终于承认,清军不存在大获全胜的可能,只好“先剿后抚”。耆英与伊里布南下使奕经恐慌,他连忙虚造一连串捷报让道光帝振奋,改计之际英军又一次发动攻击。新人两江总督牛鉴自信地制定了闭门造车又不切实际的应敌方案,却在吴淞战败后临阵脱逃。而一路北上的英军在设防薄弱的镇江遭到了顽强抵抗。牛鉴在现实面前低头请求议和。耆英与伊里布在议和过程中节节败退,抗旨不遵。他们草草签订了条约,只为英军立刻退出。中国被一女子征服了。
第七章:平等与不平等。战争结束了,刘韵珂一篇“新十可虑”,对战后的中外关系做出了深层次思考。不具备近代化思维的天朝大臣,并不能确切的明白条约具体侵犯了本国的哪些利益。于是,“修约”的规定带来了虎门条约,引来了虎视眈眈的美国人与望厦条约,引来了国人眼中英国的敌人法国与黄埔条约。耆英、伊里布、黄恩彤等人同意签订条约,不过希望阻止洋人北上的步伐,不过害怕自己的谎话在皇帝面前穿帮而掉脑袋。况且,对关税、最惠国待遇、通商权利知之甚少,也是他们将此轻易拱手让人的原因。中国人在天朝难以惊醒的大梦中,缓慢地学习着国与国之间的正常关系。而这一过程,又付出了太多代价。
第八章:历史的诉说。时间永是流逝。大洋彼岸的日本同样遭到外夷入侵,而他们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迅速进行明治维新,短短几十年就成长为能够侵略中国的列强之一。而清朝即使疾病缠身,仍沉浸在战争结束便一劳永逸的迷梦中不肯醒来。战争中的十二位主要人物,在战后极少有人进行军事上的检讨,更不必说体制上的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倒是激发了魏源、徐继畲、梁廷枏、洪仁玕等孤独的文化人去“开眼看世界”,却囿于时代局限或资料匮乏,未对本质的问题作出回答。150多年过去了,在全球化的世界,我们和西方的差距,是不是缩小了?
四.这本书有哪些地方超前/过时了?
此书成稿于1994年。对于作者的最后一问“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与150年前相比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在20多年后的今天几乎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方面中国仍然存在欠缺,但是今天的我们早已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科学技术,我们都不输任何西方强国。而让我觉得有所欠缺的,可能还是在中国的文化传播方面。当今世界已不是一个多世纪以前可诉诸武力解决问题的时代了,也更不是以侵略和殖民来换取公平贸易和自由市场的时代了。面对一触即发的世界态势,即使是如朝鲜般的弹丸之地,也没有哪个国家敢轻举妄动。攻击和侵蚀,更多的体现在文化殖民的层面。尽管中华文明蔓延五千年博大精深,但在文化输出与文化认同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这本书有哪些地方你不同意?或有疑问(觉得没说清楚)?
虽说执笔写历史的人要做到不偏不倚,但人毕竟是主观性的动物,因此即便作者援引大量史料,力图去还原当时的场景,作为读者的我还是可以从中看到过于明显的批判性。是站在全知视角下对当时的局限性作一锐利的审视,从而得出的一系列结论。当然这无可厚非,毕竟作者没有被其他史书作者的视角困住,而是重新审视了鸦片战争中的投降派与主剿派各自的表现,将每一个人物都表现的鲜活生动,对其中的心理变化也进行了合理想象和分析。研究历史的人虽然不能回到历史中去,但史料就是最好的借鉴。
六.其它感受
这是阅读至此故事性最强的一本史书了。虽然很厚,却像小说一样吸引人一直往下读。我为当时从官员到皇帝的无知感到震惊,可仔细一想,当时封闭的中国不就是如此这般的情况。我们若是没有媒介工具,没有互联网的发明,亦可能照样生活在自我的盲目膨胀和对外界一无所知的沾沾自喜中。在人的意识感知中,时间是线性流逝的。因此当时英勇抗敌的将士不能知道,他们的流血牺牲只是清廷用天朝上国的借口去佯装强大去挽回面子的工具而已。然而谁又能说不抵抗就是正确的呢?历次战争已经证明,中国具有即使明知结局仍要负隅抵抗的基因。所以可以勉强把戊戌变法作为流血牺牲的回音吗?同时,战争的胜利,更不可能仅是意志坚强就可以。武器装备和兵力必然会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在武器设备越来越先进的当下更是如此。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一个有头脑的将领指挥,整个局势也会变成一滩污泥。同时,本书的人物刻画非常饱满,无论是历史上为人赞颂的林则徐,还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琦善耆英,他们都不是单面的人,都在战争过程中有过为民着想,有过欺上瞒下,有过为国家大计考虑而抗旨,也有过为自己升官进爵而粉饰太平。从古至今人都是一样的,不要被标签化的“忠臣”“佞臣”而蒙蔽了双眼。这本书对批判视角的方法论研究亦有启示,终于明白导师那句“没有读过大量著作的人无法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含义。读史使人明智,而来自各种记载的史料,是不是也掺杂了著述人想传达给读者的信号?因此不妨大胆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是人执笔书写的内容,便没有真正的客观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