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共度这个端午

2024-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给丘吉尔做饭

原创

找到苏轼写的四首关于端午的词,按时间顺序,一首作于黄州,两首作于杭州,一首作于惠州。

一千年前的端午,也是纪念屈原,吃粽子,喝菖蒲酒,用兰叶(现在是用艾叶)泡水洗澡。

这三个城市,都是苏轼的贬谪外放之地,但词中的安稳自适,是苏轼过滤掉所有负面情绪之后,获得的积极、达观,且不失对美好细节的敏锐感受。

一、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银塘朱槛曲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神宗元丰四年(1081)五月五日作于黄州。傅藻《东坡纪年录》:“元丰四年辛酉端午,作《少年游》赠徐君猷。”此为东坡贬黄州后的第二个端午节,过徐君猷饮作。

兰条荐浴:用兰叶泡水洗浴。战国·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菖花:即菖蒲花。菖,即菖蒲,开淡黄色花朵,有香气,根茎可入药。旧俗端午节浴兰汤、饮菖蒲酒,可除病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端午,以菖蒲一寸九节者泛酒,以辟瘟气。”傅注:“近世五月五日,必以菖蒲渍酒而饮,谓之饮浴。”

“狱草”三句:赞徐君猷治黄州有政绩,政简刑轻,狱中无囚犯而草深,讼庭少诉讼而寂静,空闲时不妨相从宴游。无吝,不惜,何妨。《北史·刘旷传》:“在职七年,风教大洽,狱中无系囚,诤讼绝息,囹圄皆生草,庭可张罗。”

徐君猷是黄州知州,与苏轼是“酒肉朋友”,但正是徐的宽厚,帮助苏轼度过第一次被贬后的自我封闭,开始正常的人际交往。

有记载说徐君猷“从不迁怒百姓,而百姓无反上意,从不苛察仕吏,而仕吏无欺上事,常年安定”,正是苏轼词中的“狱草烟深,讼庭人悄”。

他们第一次见面就十分融洽,苏轼描述说:“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

徐君猷经常带着酒食去看望苏轼,酒是黄州本地官方酿造的,入口苦涩,徐太守也不懂是为什么,苏轼分析说是官方垄断了酿酒权,禁止私人好酒入市。徐太守回去后送了坛私酿给苏轼,下次太守再来,苏轼亲自下厨做了美食珍馐款待。后来,苏轼学会用糯米、蜂蜜酿酒,也送了一坛给徐太守。再后来,黄州人都学会了酿造蜜酒,称为“东坡蜜酒”。

元丰六年(1083)四月,苏轼大病一场,外面谣传苏轼死了。苏轼病刚好,有客来探望,他与人家放舟江上,开怀畅饮,喝得大醉,回家时家人已经睡着,敲门不开,苏轼写了一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有人看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句,以为苏轼跳江了,消息传遍黄州,还有人说在江边见到了苏轼的衣帽。罪臣失踪或非正常死亡,太守难辞其咎,徐太守吓坏了,急忙赶到苏轼住处,谁知苏轼酒还没醒,鼾声如雷。

二、

南歌子·杭州端午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端午节。词人登临游赏,见大好河山及万千百姓,有感而发,作此词,展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古迹。宋· 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菰(gū)黍:粽子。晋· 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傅注:“五月五日,以菰叶裹黏米,楚祭屈原之遗风。”

昌歜(chù):菖蒲酒。唐· 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诗:“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

“琼彝”句:用美玉制成的酒器。舟,尊彝下置的托盘。诗文中常用“琼彝玉舟”作为酒器之美称。

三、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

佳节连梅雨,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五月五日。苏轼于元祐五年四月二十九日上《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云:“陂湖河渠之类,久废复开,事关兴运。虽天道难知,而民心所欲,天必从之。”五月五日复上《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取葑田,积湖中为长堤。这是一首想象之词。

“青葑(fèng)”:葑田。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

“新渠”句:新开凿出来的水渠。碧流,绿水。

“他年扶病、入西州”:《晋书》卷七九《谢安传》:“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为安所爱重。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因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西州门。’ 昙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曹子建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恸哭而去。”

鸡头:也称芡实,即芡的果实。其花似鸡冠,实苞如鸡首,故有此名。

苏轼在黄州也不仅是喝酒,还有许多政绩,如抗击瘟疫、救助婴儿。在杭州时,他的职位有所提升,可以更主动地做些实事,比如疏浚西湖。1090年,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西湖已经有一半被“青葑”淤塞,他于是上书朝廷,要经费,要政策,要还给杭州百姓一个美丽的西湖。先挖淤泥,用挖出的淤泥筑堤,在长堤上造桥、建亭,种上芙蓉和杨柳。

他还把湖面分派给人种菱角,并在湖里造了三座小石塔,最初的目的只是做个标志,禁止在石塔以内种植菱角和茭白,后来这三座小石塔变成西湖标志性景观“三潭印月”,这就是他在词中畅想过的“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诗词之美,与老苏的执政智慧,都是千载流芳啊。

四、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绍圣二年(1095)五月,作于惠州。本词主要描写端午节的风物人情,从不同角度描写端午节的活动,“彩线缠臂”“符挂云鬟”等,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祝愿。有人认为是为其妾朝云而作,词中“佳人”:即指词人的爱妾王朝云。

事实上,在写这首词的同一天,苏轼还为朝云写过一首词,为她祝福: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这是苏轼被贬惠州的第二个年头,此时他已年近花甲,又笃信佛教,因此清净独居,戒欲一年多,与朝云主要是精神交流。这首词写他在“维摩境界”中发现了朝云之美,没有任何邪念淫欲,完全是纯粹的美。

可惜,绍圣三年(1096)七月五日,王朝云即遭瘟疫,撒手人寰,年仅三十五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