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牛蛙之殇》解读

2018-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海虹贝贝

 

《牛蛙之殇》解读

 

  2017年的九月开学季,比开学第一课更火的,是上海老教授的6000字泣血真言,让我们不禁思考,当今的小孩子,他们的童年都去哪儿了,而谁又是剥夺孩子童年的刽子手。

  三岁的稚龄,便开始来往于各个辅导机构,其目的竟是为了三年后接受更好的小学教育,不得不说,这是让孩子提前经历了一次“高考”。

  《发展心理学》上说,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来进行适合的教育,而这种牛蛙式的教育无疑是拔苗助长,心理学上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明确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与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相匹配,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牛蛙之殇》解读

  首先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正是因为上海的民办小学拥有的雄厚的教育资源,使得家长们为此不惜牺牲孩子的童年去换取未来的求学机会,谁都想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名额是有限的,甚至状元只有一个,用孩子三年的时光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实在算不上明智。

  谈到教育资源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个名词,教育正义。教育很难实现真正的正义,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教育资源差异比比皆是,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的两所学校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由地方经济决定,在此暂时不议。

  其次,家长之间相互攀比的思想观念。说到底就是用孩子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心,中国的传统的生活氛围中处处存在着攀比,吃穿用度、文化礼仪似乎什么都会被用来跟旁人比一比,然而孩子是最不应该被拿来攀比的对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有权利享受自己的童年时光,家长却罔顾孩子的意愿让他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年仅三岁,连压力怎么写都未必知道就因为压力患上了抽动症,或许家长们也该扪心自问,励志故事主人公的父母这个噱头和孩子的快乐相比,究竟哪个更重要,失了个性的孩子连玩儿都不会,未来的国民幸福感又怎么会提高?

  此外,在“牛蛙外公”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了家学。称他之所以当初同意女儿的计划是因为害怕如果第三代不成才那么他们两代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就不能很好的传承。在我看来,家学无异于家风建设,这对于孩子的成长确实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家风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家长们有意识的言传身教而不是这种无所不用其极只为了让孩子达到与家长的成就相匹配的高度。

  我不禁又想起了之前在网络上走红的72岁外婆写给外孙的一封家书,六页字迹清秀的家书被网友直呼满满的都是爱,家风建设应该在正能量的家庭氛围中进行,而不是这样只注重结果,本该让孩子感觉到舒适的家庭环境变成家庭环“竞”,以爱之名绑架孩子的童年时光,实在是违背了家学的本意。

《牛蛙之殇》解读

  文章最后说到,“一个家庭传承的终极意义是让下一代,比我们更能接近真实的自己,并非是让他继承前人的财富与资源,而是在这一切的对照中比我们更早洞察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如此看来,这三年的时光不仅让孩子变得谨小慎微,家长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后的功亏一篑使老教授幡然醒悟写下这六千字泣血真言,那么我们不妨假设,如果这个孩子进了所谓的贵族小学,那么这种“牛蛙式”教育模式是不是会继续在上海的家庭中流传?真心希望这个孩子能在自由开放的环境里慢慢好起来,活出自己精彩而非教科书般的人生。

  就让孩子慢慢的长大吧,压力不应该属于孩子,更不应该属于童年。正如王尔德所说:“孩子变好的最佳方法就是给予他快乐”。

 

《牛蛙之殇》解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