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

《论语》泰伯第八(6)

2020-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夕1林夕秋阳

【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国君委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托付给他,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都不会动摇屈服、改变意志——这种人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呀!”

    先解读文义,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

    “托”,是托付。“六尺之孤”,是指未成年的幼君。

“可以托六尺之孤”,就是可以将未成年的幼君交给他辅佐;

    “寄百里之命”的“寄”,也是寄托的意思。古代诸侯国受封国土,周朝的时候,大概一百里一个诸侯国,所以“百里之命”,是指一个诸侯国的政令,是一个诸侯国的至高的权力。可以“寄百里之命”,就是可以将一个诸侯国的政令托付给他;

“临大节而不可夺”。“大节”,是指国家的安危,个人死生之重大关节。“夺”,是指被迫改变。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是指面临着国家存亡的大关节时,就是最危难的时刻,他也不会改变意志,不会改变他的承诺;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曾子认为,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君子。所以只有君子可以托孤,可以寄命,任何事情都可以委托他来办,因为他是最可靠的,最值得信赖的。

    可靠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这个人品,有这个德行,当然还要有才能。

    蕅益大师批注说:“有才有德,故是君子。”

    德是根本,但是君子不只是要有德,他也要有才华,有能力才行。没有能力、没有才华,怎么辅佐幼儿来治理国家呢?所以君子的德行根本奠定了以后,还要继续求学,增长自己的能力,所谓“有一事不知,是君子所耻”。

    蕅益大师最后说:“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两句是赞体,赞的是君子的本质。

    本质是什么呢?一个是德,一个是才。德才兼备,才堪称君子。

    历史上托孤寄命的典故有很多,有的成功辅政,顺利完成幼主亲政前的过渡;

也有呢,鹊巢鸠占;也有呢费尽心力最终亡国的。

无论成功与否,能够如本章所言,能够临大节而其志不可夺的人,都可以称为是真正的君子。

    托孤中比较早的,且一直被人称道的是周公辅成王。  周公在内忧外患,国家危亡之机,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终不负所托,是真正的圣人。

    历史上最完美的托孤莫过于此。

    其实古人,朋友身故,照顾朋友孩子和家庭的典故也很多,人与人之间那种守望相助的情义真是弥足珍贵。

现在社会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少了,当我们仔细去想的时候,可能会悲哀地发现,我们身边值得自己托付的人竟然很少,于是我们会抱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为什么没有人值得我信任呢?反过来想想,我又值得别人信任吗?我能受得起别人的嘱托吗?

    我自己现在反省自己,觉得实在是惭愧。不用说对外面的朋友,即使是对自己最亲的亲人,我对于他们其实都很少真正的用心,甚至还会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有时候偶尔为他们做一点事,常常会气势压人;如果他们稍微对我多提些要求,内心就会生起一种不耐烦,甚至是抱怨。

    生活中托孤寄命这样的大事,我们很少有机会碰到,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托付与被托付,却一直在发生。

    父母让办的小事是托付;

    领导交待的工作是托付;

    朋友对你的请求是托付;

    孩子对你的期待也是托付。

就算是上课不迟到、开车不违章、不乱扔垃圾、少用一个塑料袋,这样一些看似很小的事,其实都是托付。

    这每一份托付背后都是一份信任,一份期待。对于这每一份嘱咐、嘱托,我们很看重吗?对于这每一份的信任,我们很珍惜吗?我们是临大节而不可夺呢?还是稍有困难就给自己找一万个理由打退堂鼓呢?

(生活中的托付和被托付,值得对照自己)

  要谈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文天祥,他曾写下千古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但是我们不熟悉的是这位大义凛然的英雄,正是儒家思想培育出来的真正的孔孟弟子。在他从容就义之后,人们在他衣带上发现了他最后的遗言,遗言是这么写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真正是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也。”

连当时元朝人也都竖起大拇指,敬佩他是南宋的奇男子,真正的大丈夫。

    这一章一气呵成,读起来非常有气势。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孟子的一段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一段话,语言的节奏和张力,那种澎湃得如大江东流的气势,是不是和本章,曾子讲的这段话如出一辙呢?

    孔子也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也是一种气势,这种气势,就是一气贯注。 

  从孔子到曾子,再到孟子。我们可以看出一种伟大的文化传承,一种浩然之气的传承,儒家是入世的学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子是传承孔子心法的弟子,被称为宗圣。

是一个道德要求极高的人,一生战战兢兢,死而后已,推崇社会责任与正义,以传承儒家文化为己任,孟子的浩然正气,正是由曾子一脉传承而来。贯穿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

    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却始终屹立不倒,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不灭,生生不息的奥秘,也许正在于此。

    复兴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使命。

    就好像老祖宗在给我们托孤寄命,托的是文化传承的命脉,比百里寄命还要重要。

    我们反观自己,在这样一个关乎文化危亡的关键时刻,

我们能不能承接这样的嘱托呢?

能不能够临大节而不可夺呢?

当名利现前的时候,我们能否坚持我们的人生宗旨和目标呢?

我们能作为一个道德担当的人吗?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做到临大节而不可夺?

有些人却在小名小利面前迷失呢?

通过下一章的学习,我们会更清晰,作为一个立于天地的人,有明确的生命宗旨是多么的重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