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你厌倦正面思考了吗?善用负面情绪的3种力量,为自己找到

2019-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创新拿铁

作者:陈蔚铭

2019-06-05

客户给的需求一改再改、老板总是下班前交办工作、另一半的坏习惯永远改不了,生活中的鸟事总让你「负能量」爆表吗?先别急着消气,因为许多心理学实验发现,这些「负能量」不见得会伤害你,反而还为你带来许多好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篇文章解释给你听。

创新点:负面情绪也有好处,追求目标的满足比寻找短暂的快乐更重要。

本文三大重点:1. 别急着「丢掉」负面情绪,过度乐观反而不健康。2. 坏心情的三大好处?!把负能量化为原动力!3. 诺贝尔得主:人们要的是长期的「满足」而不是短暂的「快乐」。

1. 别急着「丢掉」负面情绪,过度乐观反而不健康

2016年的「情绪」(Emotion)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在德国募集365位年龄介于14~88岁的受试者,进行为期三周的实验,目的是找出一个答案:强迫自己保持正面思考真的比较快乐吗?

(图片来源:Pixabay )

实验开始前,受试者先进行面谈,让研究人员纪录他们对负面情绪(急躁、焦虑等)的感受、健康状况和社交活跃度。实验过程中,受试者会拿到一只手机,每天回答六个和情绪相关的问题,研究人员根据他们的回答得到「客观的」情绪状态,并与受试者「自认为」的心理状态互相对比。实验结束后,受试者再自我评估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能与负面情绪「和平共处」的人,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不容易被情绪变化左右;相对地,认为自己不该出现负面情绪,积极地尝试正面思考的人,反而健康情形和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对此现象,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心理学家Sophie Lazarus从他的临床经验归纳出类似的结论:「我们心中产生的第一道情绪通常不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主因,随之而来,带着自我检讨的第二反应才是关键。」;他认为:「人们常被告诫要『避免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养成压抑、忽略坏心情的习惯,进而累积成压力,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图片来源:Pixabay )

此外,澳洲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家Brock Bastian也做了两个实验,找出环境对情绪健康的影响。

第一项实验找了一群大学生来玩高难度的拼字游戏,从旁观察当他们身处不同氛围时,遭遇挫折的反应会有什么差别?所有人被分到三间不同房间,第一间「负面房」的学生被告知游戏很难,他们不期待学生能完成;第二间「正面房」墙上贴满激励人心的标语,营造出正面氛围;最后一间是没有任何暗示的「中性」房。

结果出炉:比起其他两间房,待在「正面房」里的学生对游戏结果感到沮丧的强度最高。

另一项实验则让受试者回答两个问题:

1. 你感觉伤心、焦虑、压抑的频率有多高?强度有多强?

2. 你觉得社会能接纳有着压抑且焦虑情绪的人吗?

分析这两个问题的相关性后,得出的结论是:认为社会不喜欢负面情绪的受试者,感受到负面情绪的频率和强度相对较高。

以上几项实验都指出一个事实:在鼓励「你应该要保持快乐」的环境中,容易形成一股社会期待的压力。

然而,这些研究的目的并非要推翻正面思考,而是呼吁大家别把负面情绪当作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把好情绪、坏情绪都视为生活中的必然,不只可以减轻心理负担,竟然也能带来好处?

2. 坏心情的三大好处?!把负能量化为原动力!

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心理学教授Joseph Paul Forgas写了篇文章,整理了许多研究结果,条列出一般人遭受坏心情袭击时会变得更强的几种能力。我们不妨把这些变化记在心里,下次遇到坏情绪时多加注意,将其转化为生活、职场中前进的动力:

(图片来源:Sam Griner, Success Kid )

a.记忆力更好:一项研究发现,坏天气导致心情低落时,人们对生活场景中的细节会记得更清晰;另一项研究也指出,人在情绪不佳时,回忆的细节较不容易被分心或错误资讯干扰。

因此,每当天空下起大雨,我们更要睁大眼睛观察周遭,说不定灵感会一闪而过。

b. 判断力更准:根据分析,心情不太好的时候,会倾向注意细节,另一方面也容易起疑心,不会轻易照着刻板印象匆匆下定论,降低受骗的机会。

老板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放大检视一些小地方,交报告前要更加小心。

c.续航力更长:实验发现,把一项困难的任务交给快乐的人和不开心的人,后者愿意尝试的次数更多、不容易放弃、完成度也更高。

和另一半吵架暂时不想看到对方,不如趁机把困扰已久、难缠的问题一鼓作气解决掉。

不过,虽然学会如何与负面情绪「和平共处」,甚至加以利用,但总不能天天愁眉苦脸忍受坏心情,要怎么样才能「天天开心」?该把追求快乐当成人生目标吗?看看诺贝尔得主怎么说!

3. 诺贝尔得主:人们要的是长期的「满足」而不是短暂的「快乐」

认知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认为快乐和满足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快乐」是当下经历的短暂瞬间:朋友聚会、家族旅行、发票中奖都会带来快乐;而「满足」的感受多半来自于达成目标:本月业绩达标、小孩考上第一志愿、买下人生第一间房等等,是长期努力所留下的证明。

(图片来源:Pixabay )

Kahneman主张人们重视「满足」甚于「快乐」,为了支持这个论点,他抛出一个假想情境:你即将出发旅行,但整趟行程被限制完全不能拍照留下回忆,你会按照原定计画出发吗?在这样的假设之下,人们多半会选择取消行程,乖乖待在家里。

这个问题指出的关键是:即使旅行的当下还是能享受「快乐」,但少了在事后留下到此一游的纪录,证明自己人生成就的「满足」,仿佛整趟旅行就失去了价值

类似的逻辑也印证在社交平台的文化:在脸书贴出漂亮照片,展示令人羡慕的美好生活,比起抛开一切、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刻来得重要。

因此,就算你找到很多令人快乐的「小确幸」,却不一定能打造出让自己满意的人生;但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却能享受许多预期之外的快乐,即使偶尔遇到坏心情,也总有解决的办法。因此,我们千万别把快乐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而是把快乐当作提醒自己有没有好好过生活的「指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