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程2021第一次作业
问题: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记住游戏,而行为并没有改变。怎样做到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行为的改变呢?
我的思考:
细读这个问题,会发现这个问题中的核心关键句——学生记住游戏,而行为并没有改变。这个核心关键句和“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即游戏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大概存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老师没有将游戏的目的和学生介绍清楚;二是游戏的评价过于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参与;三是游戏活动本身和想要改变的行为之间没有建立联系。总之,为游戏而游戏,比如追求感官体验,追求输赢,忽视了游戏本身存有的学习价值。
那如何做到通过游戏让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呢?我想,可以尝试以下几种途径。
1.设计游戏参与门槛。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幼儿或者小学生。可以在游戏开始之前,设计游戏入场券。让学生明白要想参与一项游戏,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方能参与。当然,这个条件不可太高,孩子轻轻一跳达到即可,获得游戏入场券,调动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解读规则,内化于心。任何一项游戏都有自己的规则,游戏之前需要将游戏规则进行解读,并让每一个参与的孩子进行内化。
3.借力团队,落实评价。一是借力团队的力量,进行捆绑式评价。二是在游戏执行过程中,将孩子参与游戏的过程,比如与游戏要求的匹配度,遵守规则的执行度,游戏过程中的合作度等,都进行一一记录和评价。
4.联系现实,修正言行。游戏之后,提供时机,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修正言行。
当然,需要在游戏前对学生有一个关于游戏的价值引领,也更需要有一种无声的渗透,让学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学过一些关于游戏的知识,也很想将游戏引入课堂,但一直没有实施。其实学生也表达过这样的愿望, 因为担心游戏的引入冲淡了课题,再加上游戏本身带来的感官刺激,动手体验等都不太好管理学生,也许还是自身对控制课堂有较强的欲望吧。
以下是导师的支招:
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把游戏的规则让孩子内化,怎么去做内化,首先游戏做完之后要跟他去讲这个游戏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光讲道理不行,还要与他的实际生活相连接,比如红灯停绿灯行,跟他个体的生活连接,过马路时,绿灯的时候我可以走,红灯就不能走。也就是说内化的过程一定要跟个体的实际生活产生联系。游戏结束之后的分享和讨论,其价值甚至远远大于游戏本身,而讨论和分享的这个部分才是真正可能改变行为一些因素。
两相比较,导师重视游戏前后对学生的引导,我在游戏的内部加了太多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