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浅析国史想法

谁在反对“古诗改读音”?会读几个字他们还是文盲

2019-02-22  本文已影响7人  牧之一骁

随着教育部关于“古诗改读音”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异议。

他们纠结于“铁骑”、“箪食壶浆”等字的读音,有人还叫嚣“为何文化人要给文盲让步?”

然而,对于那些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读书、看看古籍的人来说,改不改读音,也许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文字的意义在于传播文化

对于那些持有“为何文化人要给文盲让步?”的人,或许同那些“中文应该恢复繁体字”的人可以归为一类。

文字的意义在于,能够更为方便的传递文化;而如果文化要为文字让步,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拿繁体字来说,有的就不仅仅是繁体和简体的区别。

先秦时期,有金文大篆和金文小篆的区别。实际上,到了战国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字,比如楚国的虫鸟文。

到了汉朝,文字开始演变出了隶书。而立“隶定”(形成一个稳定书写方式)的过程,更是经历了几千年。到了宋朝出现的“楷书”只是隶书的一种而已。

从楷书的出现到民国时期,中文稍微稳定了一些,虽然有一些变化,但是大体上就是我们看到的繁体字了。

而即便是文字稳定了,中国识字的老百姓还是很少,于是新中国在推广全民教育的同时,也简化了汉字,让更多人能够更快的识字认字。

现在之所以我们身边大多数人都认字,都是归功于简体字的出现和推广。要知道,中国可是一个超过十亿人口的大国,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同理,在文字的读音上面,文化的传播同样面临繁体字难以传播的问题。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普通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53%飘升到2015年的73%,其中68%的中国人掌握汉语拼音。

然而中国仍然有,又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话等方言。

这些语言的存在,让中国人在国内的交流都会有不方便的地方,更不要说让中华文化远播海外了。

能让人们安心的说普通话就已经是大功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了,如果全民都读“铁骑(音同奇)”,那么一两个人读“铁骑(音同继)”岂不是在阻碍文化的传播。

谁是文盲,一目了然。

文化不在于一言一字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改了读音,就是将中国文化拦腰斩断,让子孙后代失去了祖先的文字。

骁骁在这里问一句,他们的文化难道就承载在一两个文字的读音之中嘛?

“那些‘文化人’除了古诗里面的几个读音,别的真的什么都不懂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些年有一个数据统计,中国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能够区分“嘉庆”和“嘉靖”都是谁?

诚然嘉、庆、靖这三个字人人都认识,也都能读出来。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明世宗朱厚熜是谁的。他和明武宗什么关系?

至于嘉靖如何导演了从杨廷和、张聪、夏言、严嵩、徐阶等人的党争,就更是小众文化了。

然而即便是小众文化,这种历史常识也比几个古诗里面的读音更为代表中华文化吧。

他们这些会读古诗的“文化人”知道吗?

说近一些,除了“铁骑突出刀枪鸣”之外,那些“文化人”还知道多少白居易的诗?知道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景?

综上所述,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本身,值得人们反思的地方太多了。与其把精力放在几个可有可无的小学古诗读音上面,不如思考一下为何中国人对历史这门学科,总是漠不关心呢?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