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真理、错误及概然观点

2019-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映是

上章讨论的真理与谬误的内涵问题,远不如知识的真假问题有益。本章既处理此问题。存在一些错误的信念是毫无疑问的;这使我们追问如何可以确认哪些信念并非是错误的。换言之,我们真的能拥有知识吗,还是所信的有时恰巧是真的?然而,在攻克此题前,必须先确认‘知识’的定义,而此问题也不像所设想的那么简单。

对知识的最初设想是,将它定义为‘真信念’。当信念为真时,可以认为获得了一个与此信念相应的知识。但语词知识的日常用法并非如此。举个较琐碎的例子:若某人相信前任首相的姓首字母为B,它的信念为真,因为前任首相的姓是班纳曼(Bannerman)。但若他相信巴尔弗(Balfour)是前任首相,他仍将相信前任首相姓的首字母为B,此信念虽然是真的,却不被认为是知识的成分。若一份报纸在收到任何电报前,通过预测而发表了战斗结果,此信息可能幸运的成为了真的结果,而许多经验不足的读者将据此产生信念。虽然他们的信念为真,却不能称他们具有了这些知识。显然,基于错误信念演绎出的信念并不是知识。

相似的是,通过谬误推理获得的真信念不能被称为知识,这也包括前提为真的情况。若所有希腊人是男人,且苏格拉底是男人,然后推理出苏格拉底是希腊人,却不能说我知道苏格拉底是希腊人,因为,虽然我的前提和结论为真,但结论却并不蕴含于前提中。

但可以说只有从真前提有效演绎出的才是知识吗?明显不能。这个定义太宽泛也太狭窄。它太宽泛的理由是,前提不仅应为真,它也应是已知的。相信巴尔弗(Balfour)是前英国首相的人,可以通过他认为的真前提进一步有效的演绎出结论,前英国首相姓的首字母为B,但却不能认为他知道这个通过演绎获得的结论。因此,不得不将此定义改为,知识是从已知前提有效演绎出的东西。然而,这是个循环定义:它假设我们已经知道‘已知前提’的含义。但这可以很好的定义一种知识,我们可称之为派生的知识,它与直观知识相对。可以说:'派生知识是从直观前提有效演绎出的'。这个陈述并无形式缺陷,但却仍需探寻直观知识的定义。

暂时将直观知识问题放在一边,先考察一下前面派生知识的定义。主要质疑是认为它对知识进行了过度的限制。人们时常持有某个真信念,这个已发展完成的信念的理由是一些直观知识,这些直观知识被当作是现实的元素,而不是通过任何逻辑过程推理出的东西。

例如,通过阅读而持有的信念。若报纸发布国王的死讯,我们可以非常适宜的持有国王已死的信念,因为这个消息是那种不会被虚假发布的类型。更充分的信念是报纸断言国王已死。但在此作为信念基础的直观知识,是从观看报纸而产生的感觉材料中派生出来的知识。这个知识仅可上升到知觉层次(不能轻松阅读者除外)。儿童可能觉察到字母的轮廓,当不能注逐级渐进的知觉到它们的含义。但任何惯於阅读者并不能意识到他所知的含义是派生知识,派生于被称为看印刷文字的感觉材料之上,除非他有意反思这个过程。虽然可能存在一个从文字到含义的有效推理,并且能被读者履行,但这未被实际地履行,因为读者并未履行任何可以被称为逻辑推理的操作。当然,说读者并不知道报纸声明国王已死是荒谬的。

因此我们必须同意,派生知识是任何可以从直观知识中得到的知识,即使仅仅是可联想的知识,只要处于这个联想中的人,若有必要即可通过反思提供出两者的逻辑联系。处了逻辑推理外,事实上存在许多中从一个信念得到另一个信念的方式:从被印的文字到它的含义的过程即说明此方式。这些方式可被称为‘心理推理’。可以把心理推理当作是获得派生知识的一种手段,它的成立条件是存在可挖掘的能与之起同样作用的逻辑推理。以此呈现的派生知识的定义的精度低于期望,因为语词‘可挖掘的’是含混的:它并未指明发现逻辑推理所需的反思的深度。但事实上‘知识’并不知个精确的概念:它蕴含了‘概然观点’,本章接下来将更全面的展示它。一个十分精确的定义是不能被设想的,因为任何此类定义必然导致不当的领会。

知识问题的主要困难却并不是由派生知识引起,它难在直观知识上。对直观知识可能的考察,随着派生知识的研究而不断退后(译注:使用空间词汇进行比喻)。但若直接考察直观知识,难以发掘任何评价标准用于区分真假。在这方面不可能达到任何精确的结果:全部真理知识均参杂着某种程度的怀疑,忽略此事实的理论显然是错误的。然而,可以做某些工作使此问题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所以首先,我们的真理理论支持区分出一些确定真理,这些真理拥有在绝对可靠意义上的自明性。当某个信念是真的,我们是指,存在一个与之相应的现实,现实中那些构成信念的元素形成一个复合物。在满足上章提到的有些含糊的条件下,此信念构成了关于此现实的知识。对于任何现实,不从信念视角考察,我们也可以拥有通过(最广义的)感知构成的知识。例如,若你知道日落的时间,你可以在那个时间知道一个事实--太阳正在落下:这是通过关于真理的知识获得的现实知识;若天气晴好,你当然也能看向西方,实际的看到日落:这是通过关于东西的知识获得的相同的现实知识。

因此,对于任何复合现实,理论上存在两种认知方式:(1)通过判断,判断中的各个元素以所判断的方式在现实中相联系;(2)通过亲知,亲知复合现实本身,这可称为(最广义的)感知,虽然它决不局限于感官对象。显然,第二种认识方式,通过亲知的方式,仅在现实真的存在时才可能进行。而第一种方式,判断方式,则均可潜藏着错误。第二种方式直接提供复合物整体,因此,它的各部分只有实际拥有使其联合为整体的关系时才是可能的。与之相反,第一种方式零散的提供各部分及各关系,它仅要求各部分及关系是真实的:虽然此关系可能并未以它的方式联系着各部分,但是却可以作出判断。

回想第十一章结尾,我们猜测可能存在两种自明性,其一提供了绝对可靠的真理,其二仅部分可靠。现在可以区分两者。

当我们体验到反映现实的真理时,我们称此真理是自明的,它具有一等且绝对的自明性。当奥赛罗持有苔丝狄蒙娜爱凯西奥的信念,若他的信念为真,则与之相映的现实是‘苔丝狄蒙娜’对‘凯西奥’的爱。这个现实是除了‘苔丝狄蒙娜’外任何人都不能体验的;因此,以我们设定的自明性标准,真理苔丝狄蒙娜对凯西奥的爱(若它是个真理)的自明性是仅对苔丝狄蒙娜而言的。所有精神现实,以及所有关涉感觉材料的现实,均是私人独有的:因为仅有个人可以亲知精神物或感觉材料,因此也它们也仅针对此人而言具有此处设定的自明性。因此,没有任何个别存在物的现实能对多于一个人自明。而另一面,关于普遍的现实并不私有。许多心灵可以体验相同的普遍物;因此普遍物间的关系也可被许多不同的人领悟。在亲知的由一些概念及一定关系构成的复合现实的所有情况,可以说,包含如此这般联系着的概念的真理具有一等且绝对的自明性,在此情况下按此反映概念及联系的判断必然为真。此类自明性是真理的绝对保证。

但是,即使此类自明性是真理的绝对保证,它并不能使我们绝对确信,任何给定的判断的确均可被质疑。假如我们感觉到太阳光,这是个复合现实,由此做出判断‘太阳在发光’。从知觉到判断的过程中,必须分析给定的复合现实:我们必须分离出‘太阳’和‘发光’作为现实的元素。这个过程可能引入错误;因此,虽然现实具有一等且绝对的自明性,相信反映此现实的判断却不是绝对可靠的,它可能并未反映着现实。但若它确实(在上章解释过的意义上)反映了,则它必然为真。

第二类自明性是属于第一类中的判断类型,却并不直接派生于对作为复合整体的现实的知觉。第二类自明性具有不同的程度,它从最高的自明性逐渐降低。例如,一匹马沿着硬路小跑着远离我们,开始我们完全确定的听到了马蹄声;若仔细听,渐渐地,在某一时刻,我们想这仅是想象或the blind upstairs(译注:未翻译,不知道具体含义)或仅是我们的心跳声;最终我们开始怀疑是否真的有任何声音;然后我们想,我们什么都没听到,进而,我们知道我们什么都没听到。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连续的自明等级,从最高到最低,这并不是感觉材料本身的等级,而是基于它们的判断的等级。

再举一例:假设我们在比较两块颜色,一块蓝和一块绿。我们非常确定它们是两块不同的颜色;但如果绿色逐渐变得越来越象那块蓝色,它首先变为蓝绿色,然后变为绿蓝色,然后变为蓝色,必然有某一时刻我们将怀疑是否能区分它们,然后必然由某一时刻我们知道已经不能区分它们了。相同的情况也可发生在乐器上,或任何可以连续变化的情况。因此,这种自明性是有程度的;显然,高程度的要比低程度的更可信。

派生知识中的最根本前提必须拥有某种程度的自明性,也必须的是,这些前提与它们的推论间关系的自明性。一小段几何推理就是这样的实例。仅拥有自明公理(译注:公理属于派生知识)作为推论的起点是不充分的:也需要的是,每一步推理的前提与结论关系的自明性。在困难的推理中,这类关系常常仅有微弱的自明性;因此,在困难的推理过程中出现错误也不是不可能的。

如前所述,自明性即适用于直观知识,也适用于派生知识,若设想直观知识所拥有的自明性使它在可信度中占据最高位置,则存在一个递减的可信度等级,从十分确定的显著的感觉材料的存在,和最简明的逻辑及算术真理,到一些看起来仅比它的反面更可能的判断。稳固的信念,若为真,则称为知识,其前提是,它是直观知识或从直观知识有效的(通过逻辑或心理)推理出来的推论。稳固的信念,若非真,则称为错误。稳固的信念,即非知识亦非错误,则称为概然观点。由不高的自明性,或从不高的自明性中派生,而形成的存疑的信念,它也称为概然观点。因此,日常称为知识的大部分都是或高或低的概然观点。

试图引入真理定义却被拒绝的相容性,可以作为评价尺度,为处理概然观点提供巨大的帮助。成熟相容的一系列概然观点的要比某个单独的观点具有更高的可能性。许多科学假说就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它的可能性。它们由于相容于某个概然观点系统,从而变得比某些单独的假说更可信。这个情况也适用于普遍的哲学假说。某个单独的假说看起来高度可疑,而有序且相容的整合了大量可能观点的假说看起来近乎是确定的。这也可应用于区分梦与清醒生活。若我们的梦,一晚又一晚的相容着,就像另一个清醒的生活,我们将难以决定相信梦还是相信生活。虽然成功通过此类测试使可能性得到提高,但它不能获得绝对的确信,除非此确信已经存在于相容系统中的某个位置。因此,仅仅通过组织概然观点本身将永远不能使它转变为无可置疑的知识。

[1]罗素.哲学问题[EB/OL].http://www.gutenberg.org/files/5827/5827-h/5827-h.htm#link2HCH0013,2019-12-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