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返乡,发现给父母买的制氧机在院子里落灰。长辈不听健康建议,子

2023-01-26  本文已影响0人  Pheeb

退而求其次,只要长辈愿意听专业人士的健康建议,我就很开心了……

还好,现在他们挺听医生的。

还好,他们现在觉得我也算“半个专业”。

我和老爹前几年的对话:

上医院检查了吗?

这两天忙的,过了这两天就去。

(老伙计家有喜事,在那里帮忙,帮了三天,三天后)

上医院了吗?

今天村里有事,回去了一趟,回来医院要下班了。

(等到医院检查出结果了,继续问)

都检查啥了?

抽了个血。

不是说去了把彩超磁共振那些都做一下吗?

哎呀呀,又没啥毛病,花那冤枉钱干什么?

………………

我和老妈前几年的对话:

你说说你爸,那米汤一喝就一大碗。家里蒸的馍,一吃吃一整个!

行,我提醒他。

(我一天才吃了2个馍,我原来……有高血糖的老爹在旁边分辩。)

再后来,我和老爹的对话:

爹,最近有啥事吗?

没啥事。

感觉和以前/平时一样吧?

嗳?我那天去坐公交,下了车,突然就脑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在哪,也不知道要干啥。我就在路边站了一会儿,才缓过来,就那一会儿,啥都不知道。

这个以前有过么?

两三年前有过这么一次,今年这个是第一次。

嗯,那这咋办?

要不我到医院去看看?

这到医院,咱怎么看?

我去找我那个老同学,他在体检科,我让他看看。

那您打算啥时候去?

我先给他打个电话,看他啥时候上班。

(体检科除了周日早上不上班,其他时候都在,老爹后来去做了头部核磁)

再后来,我和老妈的对话:

姑娘,你天天看书,你跟我说说,那隔壁的王阿姨喝蛋白粉,说对身体好,是不是真的?

王阿姨喝的蛋白粉?

嗯。

喝了多久啦?

有一个月了。

王阿姨自己啥感觉?

她说喝了精神头挺足。

嗯。啥牌子?

呀,她说过,我没记住。

嗯。可以喝。那个纯度比较高一些,先吃上,吸收多少是多少,身体先有。像我,吃鸡蛋和肉比较多,就可以不喝那个。

后来,给老妈反馈信息:我同事ABC都说&&牌子,妈妈喝挺好的。然后直接下单包邮到家。

前几年,我就是家里头“爱说教”的代名词。

这几年,我成了他们如果有疑问可以参谋的“小机灵”。

遇事别慌,先把情况问清楚了。是不是自己的理解偏差,导致一开始事情的走向就不对。

当年妈妈要网上挂号,我直接把医院朋友发的小视频给她转发过去。

我提前看过那个视频,讲得挺清楚。按着里面描述的图解步骤一步步做就可以了。

早上发过去,下午我打电话问。

还没挂上号。

当时我声音就高了:不是给你发视频了吗?

妈妈很委屈的声音:我看了5遍,我把她里面说的步骤都做笔记了。可是我不会。

很像当年我听老师讲课,认真地做了笔记,但就是不会——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不知道。

后来,我找医院的预约电话,给她发了过去。

她过了一会儿很高兴地打电话过来:挂好了,星期二早上7:00——7:30到就可以。

以前有人评价:

如何看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

有个高赞回答:

你看她的表述:

如果她说的是:你听懂了吗?这个老师可能水平不低。

但如果她说的是:我说明白了吗?

这个老师,真懂教育。

如果和爸妈沟通好了,清楚他们的身体情况,清楚当地的医疗情况(医院有没有绝对可以帮得上忙的,此处指的是,如果万一有情况,可以直接救护车派来的那种关系),那要不要购买制氧机,有没有其他更方便的替代方案,都是可以商量的。

长辈也是会改变的,只是比较慢一点。

如果你想告诉他什么,记得委婉一点。

“我同事的妈妈”就比不过“咱家隔壁的张大爷”

因为后者是爹妈眼前看到的“真实”。

小时候,爸妈编童话故事来让你干一些自己不愿意也不知道对自己以后会有好处的事情。

现在,该我们编了。

今天编,明天编。总有一幕可以打动人心。

影视编剧,有一个知识点:

对白不等于口语照搬。

生活的絮语,就像那种拉锯式的语言,它不是对白。

对白的功能之一,要引发情感碰撞和思想交锋,从而让对方可以因此有行为上的变化。——倪学礼

如果你把家庭生活看作是一部电视剧,那就对和爸妈的对白多上心吧~

爱,也要用对方式。

不留压力。

润物细无声。

祝:

2023,更会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