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再探语文课堂“情境性”——请你猜猜我是谁

2022-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李丹720

文/丹老师

今年的开学,稳步、稳当,我想那是身体和心理双重准备充分的缘故。9月的第一天,用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开启吧,喜欢这样无包袱地记录。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思。

一、从常识谈起——让课堂多些变化

今日走进了第二课《我是什么》的初步探索,学生进行预习后大部分已经知道了课文中的“我”指的是“水”。基于此,那些根据题目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就索然无味了。那就根据这节课的学生已知情况来进行适当调整。

从课文第一句话“我会变”导入:

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思考“水”变成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将课文读给大家听。变成“汽”和“云”。

课文中描写变成“云”的时候,使用了拟人句。学生对“云”并不陌生,也能够根据课文的描述表达出“云”不同颜色背后的状态。并且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强化变成“白云”“乌云”“朝霞和晚霞”的不同样态。

变的是课堂初设计,不变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与自己印象中的生活产生联系,继而加深印象。

二、向方法看齐——让思维再飞一会

学生“升级”后,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解事物的能力都在提升。在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读课文,并把“我”变成了什么圈画起来。

这一段的表述很有特点,学生都能够用很快的速度找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把思维的发展再拔高一些了。就从“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来谈吧。

有的孩子说:我读了这段话知道了它的意思就找到了;有的孩子也说到:文中有相同的句式“人们叫我……”;还有的孩子说到:变成的东西都用引号了……

这个教育契机让我欣喜,马上帮助学生一起梳理总结了三种方法。让学生也在心里产生“习得方法”的重要性,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有这样的意识。

我在想这何尝不是语文课堂上的“情境性”,交流碰撞的时候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渠道与方法。

三、抓兴趣点深挖——让交流更为开阔

在今天的课堂上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感受动词运用的精确性。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准确地找出变成雨,用到的动词是“落”;变成冰雹,用到的动词是“打”;变成雪,用到的动词是“飘”。

课堂上用箭头板书对应词,学生一目了然,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这三个动词的不同用法,同时能够说出原因。课堂似乎进行到这里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不自觉地将学习新课标的收获跟学生进行分享。(2022版新课标中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通过这些精准地表达引领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看雨、玩雪的场景,培养他们感受美的能力。

我们真的要无限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第二节语文课交流“水”的用处时,一位学生说到:水能够给我们带来美的感觉。我当时很惊讶。他接着说到:下雨后,空气清新了,让人感觉心情很好,我觉得这就是水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感觉。其它学生纷纷补充:雨水把马路冲洗后也让人心情舒服;雨滴落在植物上时,也能给他们带来水分;下雨时,雨落在水中还有动听的声音……

天呀,一节课下来,我的心情也是舒畅无比,学生的“情境”在想象与创造中不断壮大。大语文,我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实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