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城市与建筑咖啡与生活

深秋,一本画册勾起的九十年代香港零碎记忆

2020-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地倚在河畔

撰文:大地倚在河畔

秋深时节翻读几本画册,不经意打开香港画家欧阳乃沾的《一笔一画一生》,此画册描绘九十年代的香港街景。顿时,我的九十年代香港记忆也随着画页零零碎碎跃然脑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所在单位与香港及国际的同行有越来越多的业务合作,因此我有机会多次前往或路过香港,也因此对九十年代的香港留下了特定记忆。

确实这些记忆是零碎的。那时抱着学习和开眼界的态度投入工作,并没有什么深度游览观光的时间。然而虽零碎却难忘。

工作之余,喜欢独自跑到铜锣湾的商务印书馆图书中心流览购书,每次赴港总是要从这里带回一两本书,哪怕是一本地图册。记得我书架上的《哲人尼采》和精致的地图册《香港街》就是在这里购买的。逛完书店往往会到附近崇光百货按家中要求买些货品或带些手信。

铜锣湾弥漫的都会气息甚至比维多利亚港的夜景更浓。轩尼斯道至怡和街鳞次栉比的高楼巨厦、红绿灯下湧动的人潮、古老的双层有轨电车、满街的快餐食肆与金饰珠宝店等构成令人目不暇接的都市魔幻景观,尤其街道密集建筑所构建的垂直而变幻的空间感令人震撼 …… 到这里来逛书店,可以获得购书和观赏街景的双重快乐。

早前湾仔的合和中心是香港乃至整个亚洲的最高建筑,直至1988年才被中银大厦取代。曾经和几位同事在皇后大道东仰望过这幢圆形巨厦,那时它依然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那时颇关注城市的高度,但并非所有建筑都以高度取胜。譬如那幢使用了大量钢材铝材的汇丰银行大厦,在中银大厦等优秀建筑林立的中环,依然突显出自身的优美,它外立面设计的钢柱和钢桁架结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首次赴港公干住的是旺角弥敦道雅兰酒店。那真是老城区兴旺一角,建筑紧凑商厦密集,沿街尽是食肆店舗,附近还有著名旅游购物热点女人街,购物极之方便。我喜欢大清早在街头报摊买张《东方日报》或《明报》到不远处的麦当奴吃早餐,也喜欢晚上闲余时沿弥敦道步行到尖沙咀欣赏港岛夜景。

记得在旺角购物的一件趣事:某日按家人叮嘱到街角一药店买些胶布,问店中阿叔:“请问有创可贴吗?”
“乜嘢?” 阿叔不解。
“系创可贴。” 我重复一遍。
“哦?系迷胶布呀?” 阿叔想了想晃然而悟,风趣笑道:“阿哥仔乜你讲得噤文艺嘅?”
自觉老土,我也咯咯笑了起来……

首次登门探访香港人家是在油麻地。那倒不是亲戚家,而是遵母亲之嘱去看望一位老邻居兰姨。那是上海街一座旧式楼房的三楼。兰姨有多个儿女,其中小的两个儿子阿德、阿泰自小与我玩耍也是挺相熟的。其时没见着兰姨的先生黄叔,他去了泰国。香港尤其老城区住房挤迫那是人所皆知,但没想到兰姨一家在这闹市区却住得相当宽敞,一条走廊连着多个房间,颇为舒适。

兰姨夫妇是泰国华侨,黄叔归国后从事新闻工作。早年他们家与我们家同住水母湾单位宿舍,文革后期同时举家下放粤北干校,曾住西山是邻居,回穗后住三元里亦为邻居。令我惊讶且觉有趣的是,人的身份,可以有如此之多如此之大的变化与轮回:从泰国华侨,到国内新闻工作者、光荣的五七战士、侨务工作者及其家属,再到泰国及香港油麻地的居民。

油麻地给我的感觉是香港最具本土特色的一个老街区。我喜欢这样的街区。每当从酒店去往尖沙咀路过此地,都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都呼吸到非常浓郁的香港生活气息。

难忘有次香港同行带我们前往赤柱。这是港岛南边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美丽小镇。街上多有小酒吧或咖啡座,也有许多价亷物美的精致小店。记得还在小镇进餐。也听同行讲了许多赤柱的故事:天后古庙、早期小渔村、市场与大街……

这让我想起同属港岛南区的浅水湾、香港仔、鸭脷洲等地,也联想起从未去过却久闻其名充满想象的南丫岛、长洲等众多离岛。那时生发出一个梦想,待将来有空闲时,定当与家人或独自背上行囊遍游港岛各处,以及那些各具特色的海风吹拂的远近离岛……

*  *  *

这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国际都会,也是一个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适于日常生活的地方。她是现代的也是传统的,一个多元混杂的梦幻之城。画册描绘的虽是九十年代风景,但它透见的是不变的香港生活特质。

想起不知哪里读到的一句话:有些地方很小而不觉其小 …… 深秋时节读着这画册,更感觉此话有理,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其实很大。

                                        (写于灯湖畔)

■ 本文作者在九十年代的香港。


20201104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