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真亦幻回龙山
作者:钱闻萍
家乡有座不高且又没有什么名气的山丘,青松茂盛,枫叶红艳,野果丰盈,山花飘香,小草翠绿,青鸟歌唱,轻风拂抚,绿浪涛涛。山势依西向东,像条青龙,“C″型横卧在一座小村庄的旁边,昂然回首,注目眺望村庄后山顶上一球型临空突起的巨石,似青龙戏珠,因此而得名回龙山。
我对回龙山是很有感情的,他像一位伟岸、高大的父亲,更像一位慈祥、可亲的母亲,爱抚呵护着他的儿女,把无私博大的爱奉献给了故乡百姓。
早在公元1290年间,由钱氏后裔福一公从东流井盆迁至枞阳黄蘖岭(现今钱铺镇和白梅乡一带)定居,史称蘖岭派钱,开垦土地,围田建房,生息繁衍。福公为人真诚大度,高风亮节,广交其它姓氏为亲朋。一日,一衣冠烂褛,蓬头垢面的老“叫花子″乞讨到福公门下,福公不但不嫌弃人家脏而驱之,反而还十分客气地恭请老人家进屋上坐,净水洗浴,更换新衣,待为贵客,好酒好菜好饭招待,尊敬有加。次日,“叫花子"老人在福公家中继续大吃大喝,毫不客气。再次日,仍沒有要走的意思,继续他的大吃大喝,福公一家子照样敬重他,没有丝毫怨言。那时,福公家中也很贪寒,没有大鱼大肉来招待客人。为了更好地招待好“叫花子"老人,福公夫妇一合计,把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宰杀掉清炖了来招待客人,“叫花子″老人吃在嘴里,想在心中,大约住了有半个月左右,“叫花子″老人看到福公一家这样的待人真诚,心地善良,临行的那天,“叫花子″老人特地叫上福公,步行在回龙山上,悄悄的对福公说:“此地建房极佳,风水宝地也",说完就不见了踪影。传说那个“叫花子"老人是位神仙,是来试探指点福公的。于是福公便按照神仙的指点,在回龙山的怀抱里盖房建村,一直衍续至今,成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在家乡, 回龙山还传颂着一段红色革命史。当年是新四军绰号黄麻子支队的临时根据地。曾听我八十五岁高龄的叔父叙说,1941年冬,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一支新四军游击支队,分散隐蔽驻扎在安庆周边地区,伺机痛击敌人。大别山余脉我的故乡,有一支由黄镇将军的亲弟黄桂元领导下的新四军支队,在水圩(今周潭青山)一带活动。驻扎在汤沟的一小股国民党部队,勾结日本鬼子,狼狈为奸,欺压百姓,与我军为敌。某日,经队长黄麻子建议,决定突然袭击剿灭这股残敌,只惜叛头告密,敌人有所准备,鬼子事先调动大量的部队进行了埋伏,动用大量的汽艇封堵长江,战斗打响后,我军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惨遭失败。支队一部分将领,乘坐民船撤退至长江铜陵横港段时,被敌人多首汽艇围困,为了不做敌人的俘虏,他们集体开枪自杀,壮烈牺牲。被打散了的黄麻子支队长,带领约一个排的兵力,突破重围,撤退到我的故乡回龙山。
叔父所述,国共合作期间,为了一致抗日,新四军统一身着国民党军服,家乡父老还以为是国民党军队,便纷纷跑反(躲避),藏入回龙山茫茫的林海之中,村庄里只有我做木匠的祖父,在外做工回家时,遇到了新四军黄麻子部队,部队除了两名伤员外,大约还有二十几号人,身背长枪大刀,威风凛凛。黄大队长见到我的祖父,和蔼可亲地说,老乡,别害怕,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是为贫苦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叫老乡人都回家吧。祖父对着一片林海般的回龙山喊了几声,乡亲们纷纷走出丛林,走回到各自的家中。祖父在世时常说,电影里播放的部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战士们给老百姓劈柴挑水的镜头片段是真实的。黄队长把大家召集到老堂屋前的广场上,和蔼可亲的向大家宣讲部队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为劳苦大众为打天下的队伍等道理和政策,乡亲们纷纷拿出他们藏在回龙山上的粮食给部队做饭烧菜,新四军战士们给每家每户挑水扫地,帮干农活。饭后,黄大队长还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给乡亲们付了饭钱,夜晚露宿回龙山,于是回龙山便成了新四军的一个革命根据地,给回龙山的传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父亲常常说是回龙山养育了他。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未,新中国成立还不久,万物百废待兴。在那个清贫困苦的年代里,家里人多地少,缺衣少食,是回龙山溪水里的鱼虾养活了他。回龙山上有一条不宽的深溪,清清的溪水从山的深处流出,环流村庄,流进村庄前一口面积足有五亩场地的砂塘。砂塘里鱼虾肥丰,石蟹成群。每到家里沒有粮食的时候,祖父祖母就会带着我很小的父亲,顺着这条小溪摸鱼虾,捉石蟹来改善生活。
那年父亲刚上小学,有天傍晚,放学归来的父亲跟随祖母在坡上挖地,一不小心被锋利的锄头扎伤了脚,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因不能得到很好及时的救治,加上严重的缺乏营养,父亲的伤口发炎溃烂,高烧不退。也不知祖母在那里得到的方子,夜晚,祖母拿了几根葵花杆子,放在石头上,用草木锤那么一阵敲打,再用草绳把击碎了的干葵花杆捆扎在一起,点亮当作火把,顺着回龙山这条溪流照石螃蟹。明亮的火光下,清清的溪水里,小石螃蟹被祖母一个一个地抓到了小木桶里,不会儿工夫,已经有半桶小石蟹了。祖母回家后,取出石蟹的肉,放在小麦粉里一拌和,在锅里一烤,一块块清脆香甜营养丰富的蟹子面粉粑就做成了。留下的蟹子壳,祖母洗净这些壳放在太阳下晒干,碾成粉沬,与小磨麻油一起调成糊状涂刷在化脓的伤口处,说来也巧,连续使用了一个星期左右,父亲脚上那溃烂化脓的伤口,渐渐愈合了,连续使用几日便好了。祖母这个方子,后来也不知治愈了多了人的伤口,传说只有用回龙山小溪里的石蟹壳才能有效。
那年夏天,木匠祖父在一次干活中,不小心被斧头伤了手指,伤口很深,伤了筋骨。祖母用此方配合钱铺街上一出了名的祖传中医钱参化医生的中药治疗,收效缓慢。一日,祖母在回龙山这条小溪里抓石蟹时,溪边的小石洞里跑出一只小野鸭,野鸭因为体重轻,一般每只最重只有八两左右,老家人习惯称它为八鸭。八鸭长年生活在池塘里,体小灵敏,一般人是很难抓到它的。这只小八鸭在受到祖母的惊吓后,从石洞串出飞一般地躲在了不远处的草丛里,祖母轻手轻脚地扑向草丛,两只手分别堵住了八鸭的逃生通道,终于不用吹灰之力就抓到了这只八鸭。听说八鸭生长在水中,凉性,吃了可以除火毒。说来更神,自祖父吃了这只八鸭后,伤口红肿消退,愈合明显,不几日也就好了。
在我的记忆里,回龙山就是一座宝山。山上的草,从嫩绿到麦绿,一丛一丛的,象块巨大的绿地毯,铺满回龙山的岗岗沟沟;回龙山上的树木,主要以松树为主,间或也夹杂着一些黄票树和野柿树,每到春天来临,黄白色的野柿花,点缀在绿色的丛林中,像深蓝色星空里的星星,美丽无比。回龙山上的黄栗树高大,栗子多,每到中秋季节,乡亲们都会身背腰箩,肩扛长竹杆上山采黄栗。釆回来的黄栗经过清水多次浸泡过滤,除去栗壳,再用石磨磨碎白色黄栗,放在纱布袋里多次清水过滤,滤出的黄栗粉待其沉淀后,倒掉黄色的水,取出白色的栗粉晒干。母亲做黄栗豆腐时是很讲究的,取适量的栗粉放在锅里加热,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开水,一手倒水,一手持锅铲不断地翻炒拌动栗粉,待其成糊状便起锅放在白老布上压成饼状,冷却后用菜刀切成十公分见方的豆腐块,置入清水中护养,吃时取适量切成片和其它形状即可。
回龙山上的黄栗豆腐,色泽晶亮,味美香甜。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烧的回龙山黄栗豆腐最好吃。记得中考前的预选考,那天我早早起了床,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准备吃过早饭去学校迎考,当我走向锅台接开锅盖时,发现满满一锅红花草的中心位置,放着一碗紫色的热气腾腾的黄栗豆腐,母亲说这黄栗豆腐是让我吃饱去考试的,因荒春(粮食青黄不接的整个春季)家里其他人就吃红花草充饥。我知道母亲做的黄栗豆腐味道鲜美,可口诱人,可是当我看到妹妹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时,我强忍泪水,咽下嘴角的口水便悄悄地去了学校……
每到荒春季节,山乡地贫田少,乡亲们在缺食少粮的情况下,就吃回龙山上的黄栗做成的豆腐,度过那一个个饥饿的日子。如今,乡亲们生活富裕了,但每年上回龙山釆摘黄栗做黄栗豆腐的习俗,仍久传至今,那浓浓的黄栗豆腐的纯香,依然飘荡在回龙山的上空。
夏去秋来,树叶由麦绿变黄变红,随着一阵秋风的吹抚,枯黄的树叶便一片片掉落地下,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傲立风中。然而,在回龙山上那一丛繁枝的野柿树上,却挂满了橘红色的野柿子,像一只只吉祥的小灯笼。回龙山上的野柿子比其它山上的柿子大而甜,它是我们儿时的挚爱。每逢此时,我们便邀上小伙伴们上山采摘,回家后放在稻箩里,备上草木灰盖在上面焐柿子,大约一个月后,一只只鲜红可爱,嫩滑甜爽的柿子也就焐好,可以食用了。虽然现在我不曾再去采摘那些野柿子,但那清香绝美的柿子花和那红得可爱甜到心底的野柿子,叫人无法忘怀。……
回龙山有忆不尽的故事,写不完的佳话。 回龙山是条龙,是神灵,他无私地奉献乡邻保佑着乡民,一代一代安详幸福的生活着。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美丽的秀色和新鲜的气息,但我更爱故乡的回龙山……
(此文曾发布《同步悦读》文学平台,《铜都文学》平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