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和他人做到非暴力沟通,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情绪——比如焦虑、烦躁、抑郁、痛苦,我们时常在跟人交往的时候,也会有上述的种种情绪,那么这一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最近刚读完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原来我们一直与自己与他人暴力沟通。
书上是这样写的“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似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它的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首先与自己内心平和的沟通,照顾好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需要,才能与别人进行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元素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们只观察到发生的事实而不评论;我们只谈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我们表达我们的需要而不是情绪化;我们提出明确的请求而不是要求。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会让人感觉到一种爱、和谐、美好的氛围,人们愿意去说出内心真正想说但不敢说的话,表达真实的需要,愿意去倾听对方的心理话,最后达成一个利人利己的结果。
记得有一天早上,家里人因为一点事吵起来了,我固有的模式是去逃避争论,因为我的情绪也会被影响到,可能无法去调解。
不过我想试试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试着静下来问我观察到什么?我观察到父母因为一些事情各自有不同的观点而发生言语上的冲突,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我感受到紧张,我需要什么,我需要安全稳定的氛围,我同时也想了解他们各自的感受与需要,我的请求是希望他们在感受到安静、放松的状态下说出他们的心理话。
就这样想到这些后,我开始了第一次练习非暴力沟通,效果出奇地好,他们都感觉到被理解、被尊重,后来他们在彼此交流时,我会提醒一下他们说的哪一部分是评论和要求。他们都意识到了,并也都愿意去学习非暴力沟通。
说起来这本书是我爸前年在图书馆通过图书漂流活动换回来的,而我妈在一年以前就看过多次,我是最近才看的。
我在想既然都看过,那么为什么不运用呢?有一次听周梵老师讲《别让差异性害死爱情》中提到了一个词:攻击性的表达。
我们的父母的父母大多经历过文革,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习惯于攻击性的表达,那么再传到我们父母这里,早已耳濡目染几十年,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暴力沟通,源于民族性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觉察来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交流模式。
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建立联系。
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有一天你开车在路上,你看到前面的车左拐右拐,又刹车又加速,你心情很不好,心想“这人会不会开车啊!”
也就是在那个时刻,你又一想,我这样的感受对我有帮助吗?我需要生气吗?也许我前面的司机是个新手,每个新手开车上路都会比较紧张。
当你想到这儿的时候你发现你那些烦躁的情绪没有了,你内心平和了,可以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了。直到你终于有了距离超越前车时,你发现那位司机是一个老太太,她正在手足无措地开车。你心想幸亏我没有在后面按喇叭,不然她会更焦急。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人对生命的热爱,每个人都渴望被爱、被呵护、被照顾,那么我们何不首先爱自己呢?从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开始,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与对方真诚交流。
我们都是善良的人,只是很多时候当我们自己做错事或者别人做错事会倾向于指责自己与对方,当指责情绪上来之前,问问自己的感受与需要是什么,对方的感受与需要什么,只有用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才能平和地对待他人。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个人都渴望被看成美好的、积极的、有能量的、有资源的,作为咨询师的我,作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与他人平等交流,帮助他们摆脱困扰。
那么作为我们每个人,重获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就从与自己和别人非暴力沟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