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道德经》导图+卡片学习创作法

《道德经》20章上 Amazing 荒兮其未央哉!

2020-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马迁说品牌

    这一章,内容有点多,整体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就会稍微容易一些。

    第一个部分,通过两个议题,讲顺应常理按道的规律做事很重要。

    第二个部分,就是“老子”给自己的自画像,或者是给得道者的自画像。

    首先看看这两个议题,放在今天,妥妥的两个辩论题:

    一、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真心同意与阿谀奉承,外表看起来能有多少差别呢?

  简单说:

    “点个赞”VS“拍马屁” 都是“说好话”怎么能分辨呢?

    比如:

    最近我在写公众号,从我个人角度去解读《道德经》,然后发到朋友圈,咔咔收到几个点赞:

    有的人是看过了,感觉有点意思点了个赞

    而有的是看也没看,不明觉厉,点了个赞

    你光看着心心变红了,谁是真看过,谁是没看过你能分辨么?

    再往深了都看过了我的文章,并且看到队形评论:

    “冯老师,哎哟不错哟。”

    “冯老师,哎哟不错哟。”

    ......

    光从“哎哟不错哟”

    能分辨出到底说我是“冯老师”还是“冯老湿”?

    有些时候语言、语气都一样,但是内心中的差别到底有多大,这谁能鉴定呢?

二、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这辩题如同“人性本善VS人性本恶”一样:

    行善VS行恶,也怎么分辨呢?

  讲个故事: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好心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

他很可怜蛇,就把它放在怀里。

当他身上的热气把蛇温暖以后,蛇很快苏醒了,咬了农夫一口。

农夫,卒。

    我们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农夫与蛇》

    告诫我们行好事,先分清善恶。 

    但是分清善恶这件事,本身就很不容易——相去若何?

    比如:

    在大街上开车,有遇到过给你擦下玻璃的人吧。

    擦完就找你要钱,你行善,给了他钱。

    每天他都能他到钱,于是天天来。

    结果有一天,遇到抢红灯的车。

    卒。

    你看,这恶的果,不就是行善的因导致的么?

    看到这里,你会觉得

    难道就不该说好话,不该行好事了么?

    当然不是的,老子就给出了他的理解: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大家都去敬畏的东西,不能不去敬畏。

    这个社会有一些大家公认的规则,人们按规则办事。

    这让我想起赵本山的脑经急转弯:

本山:“树上“七”个猴,地上一个猴,一共几个猴?”

范伟:“八个”

本山:“不对!一共俩猴,树上“骑”个猴,地上一个猴,一共俩猴。”

范伟:“再来一题”

本山:“认真听题!树上骑七个猴,地上一个猴,一共几个猴?”

范伟:“这次没有谐音了,一共8个!”

本山:“不对,一个9个,因为怀孕一个猴。”

范伟:“卒。”

    很经典的小品,但实际上就是在强辨。

    大家都说是黑色的,你非得说是白色的,非得好像高人一头的感觉。

    反其道而行之,非也。

    所以我们当讲顺应:

    按照公认的规则来,你管他是好人坏人,不要老纠结。

    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你觉得做了一件好事,做了善事,就心里无愧了。

    所以:

    父母照顾我们,我们应当尊敬他们。

    自然养育我们,我们应当保护环境。

    这里面的智慧简直没有边际啊!

    荒兮其未央哉!

    总结一下:

    这里“老子”用了两个辩论,来形容应该顺应道的规律行事

    接下来就是对自己的自画像

    来充分论证“老子”他自己对得道者的理解。

    且听下回分解。

(非正解,且趣品)

扫码关注,回复“道德经”,获得我自整理

王弼本《道德经》无注解畅读原文。

论道论道,不论不谓之道也

有对《道德经》感兴趣的朋友也欢迎链接,一起共读论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