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4)——人类的意识是一个整体
一、人类的意识在同一条洪流中
如果“自我”不存在,就意味着头脑中那些“心理记忆”或者“意象”没有专属于某个对象,仅仅是作为意象本身存在着,就像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一样。换句话说,横亘在人与人内心之间的那个壁垒并不存在,没有所谓“我的思想”“你的思想”“他的思想”,这里的“你、我、他”都是思想中的内容。天哪,这太令人难以置信了!是不是逻辑上出了问题?我们先不要急于认同或者否定,还是通过观察自己,看看那些“记忆”或者“意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借助一个画面来理解一下“人类意识是个整体”的真相:
想象有一条延绵数千公里又宽又深的大河,它可以容纳无限的东西。在河两侧,分布着数以亿计的机器,每台机器都装有不同的控制程序,并且能自我优化和更新,它们昼夜不停地高速运转,可以将任意原材料加工成产品投入大河中。这些原料一部分来自于河岸,一部分来自于河水中,他们经过机器快速搅拌和加工,每秒能生产数百件新品,随之再将其投入河中供其他机器提取。
设想一下,数量如此庞大的机器,一刻不停地高速运转,加上超强的制造能力,其结果势必造成那条河里的产品数量和种类都会瞬间暴增。
上述场景虽然很科幻,但和人类制造思想或者意识内容的过程非常类似。那数以亿计的机器就是地球上每个人的大脑,它每时每刻不停地活动,即使睡觉也不消停(做梦就是头脑运转的最好佐证)。头脑一方面将真实世界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抽象和识别,变成图像存入其中,如同在岸上获取原料;另一方面,迅速调用已存在头脑中原有的”记忆“,如同在公共河流中获取原料。
头脑将两种来源不同的素材混杂在一起,进行识别、分类、整合、分析、想象等各种操作,形成新的意识内容,再源源不断地输出,如同机器加工制造新产品。这些新内容会变成指令用于控制生命体,同时,也会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借助各类媒体传播,进而影响更多人的行为。传播过程就像把产品扔进了公共河流,以便每个人从河中按需取用,然后再进行各种加工操作,因此,任何一个单独的意识内容都经过了无数个头脑的干预。
克给人类的整体意识起了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叫“意识洪流”。说明一下,技术领域或者科学领域的知识不属于意识洪流的范畴。它专指思想进入心理层面并对行为产生影响的那部分内容,也就是被赋予了重要性,以“自我”为中心或带有“自我”痕迹的心理知识。
二、看清“人类意识一体”的价值
看清了“人类意识是一个整体”,对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个问题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自我探索并不是为了解决任何问题,它简单到就像我们看一朵花,一只鸟,一朵云,只要了解就足够了,不需要有任何目的。至于闻到花香和看到云卷云舒之后可能会对内心产生疗愈作用,那只不过是一个附属品,可遇,而不可求。同样,看到“自我”的真相后会怎样,不要过多地考虑,任何假设和猜想无非还是思想的自娱自乐。但是,我们可以看看如果意识领域没有“自我”的概念,会带来哪些转变呢?
从个人角度来讲,看清了人类意识的整体性,就不会用“高、低、贵、贱”来评价和衡量自己和他人,常见的自卑、嫉妒、骄傲、羡慕等情绪也就失去了存在基础。因为这类情绪大多都是基于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后产生的感受,既然没有了你我之间的界限感,也就失去了比较的基础,何谈孰高孰低、孰好孰坏呢?在意识洪流中,每个人既是制造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只是外在行为上非常肤浅的不同,那些决定一个人生存形式的信仰、理念、道德、法律等等,都是全人类共同意识洪流中的内容。看清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和谐,不会再出现激烈的对抗。
不难看出,思想炮制出“自我”之后,一个最直接的作用是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分裂,随着每个人不断提升自我地位,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心理世界,如果没有了“自我”,也就不会再划分出“你、我、自、他”,那么冲突和矛盾也会自然消失。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种族之间、地域之间、国家之间,因为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视为一个大号的“自我”,每个组织都需要生存和扩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各自利益导致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甚至升级为战争。
如果看清了全人类的思想是一个整体,共融共享,那么大家就会像爱护环境一样,努力让内心世界变得纯净、美好,这是由内而发对他人、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既不是外部的要求,也不是道德的绑架,而是在看清这个事实之后,自觉自愿的一种行动。
补充说明一点,尽管意识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行为会整齐划一。每个生命体都具有独特性,这一点从孩子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不同的孩子在同样教育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擅长艺术,有些擅长逻辑思维,有些见长于表达,有些动手能力强,这种基础能力的差异让孩子呈现不同的行为模式,反过来这些行为也会造成孩子形成不同的认知。但是,无论个体差异有多大,只要看清真相,都不会影响他们产生爱、关怀和慈悲。
三、意识洪流的作用
“意识洪流”包含了人类几千年以来乃至更长时间内所有个体积累的经历、经验、知识、结论、方法,其时间跨度之大,涉及领域之广,内容之繁多,不可计量,而且它的数量并非保持不变,而是以每秒数亿计地不断增加,很显然,作为全人类意识的集合体,在每个个体眼中,绝对是一个庞然大物。
稍微深入地看一下这个怪物,里面无非充斥着三类内容,一是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通过感官感知到的外部世界,诸如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经历等,在头脑形成记忆,暂且称作“一手货”;二是我们通过书籍、影视、期刊等媒体间接获取的知识或信息,暂且称为被人咀嚼过的“二手货”;最后一类是头脑不甘寂寞,不停地把“一、二手货”拿出来分析、整理、加工、分类、添加,经过各种神操作之后,形成新的内容,可称之为“想象”。
表面上看,这三类内容貌似泾渭分明,但深究之后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我们先从“一手货”的形成说起,对于亲身体验的那些信息,无论是视觉、听觉、味觉还是触觉,接触时信息都是完整、真实的,但当头脑把这些信息抽象成头脑记忆时,瞬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头脑永远无法装入一棵“真实的树”,那么“记忆中的树”被扔掉了哪些信息呢?在这一刹那,究竟发生了什么?是谁主宰了这个巨大转化,过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举个例子,当网络上出现一个热点事件,网友们会把这件事情追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文字、有图片、有视频,各种资料非常详实,甚至有官方的披露和鉴定。但即使这样,网络上依然众说纷纭,对事件评价各执一词,甚至截然相反。这就是所谓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头脑中各自迥异的“心理记忆”决定的,它们都带有一种明显的倾向性,或好或坏、或是或非、或喜欢或排斥等等。当人们带着这些评价看待整个事件时,即使是亲历者都会被它所蒙蔽而失去真实性和客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倾向性会愈发明显地发挥作用,导致事件中与这个倾向性无关的细节被逐渐淡忘,留下的记忆都越来越偏离真实。
由此可见,我们自认为的“一手货”,也都是被意识洪流污染过的东西,和那些地地道道的“二手货”性质上没有任何区别。由此可见,在心理上,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被意识洪流中所污染、所影响、甚至决定了,这种错误又会进一步影响对新事物的认识,形成恶性循环。意识洪流就像一个大染缸,里面充满了上下翻飞的染料,任何真实、鲜活、有生机的东西,一旦被扔入其中,立刻被卷入并同化,变成一个颜色,失去它本真的样子。
意识洪流如此不堪,而且破坏力极强,就像一个黑洞,任何物体一旦进入其控制范围,瞬间就会消失,与真实再也没有任何关系了。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面对如此强大的意识洪流,只能困在其中而毫无还手之力呢?其实,完全不用那么悲观,不要忘记,这个庞然大物无论多强,却终究摆脱不了虚幻、破碎、僵死的本性。它就像身体的影子,虽然紧紧跟随,但是只要我们坚定地面向光源,就永远不会看见它的存在,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而那个光源,就是无处不在的真相、事实和对当下的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