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中读懂孩子
今天是疫情的第十天,也是在家全天带娃的十天,这十天对我的锻炼让我对18个月的女儿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真实的探知。
孩子就是需要在外面玩耍的,他们是属于广阔天地的,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并不能让她继续进行每日的户外活动,所以她开始变得不安、焦虑、易生气。直接反应到行动上就是各种“作我”。我们不得已在狭小的90平米的面积里,24小时相对,显然我和她都很觉得无聊和缺乏沟通的耐心,她对待我无法理解和满足的要求先是哼哼唧唧的抗议,看我无动于衷后,就是大声的“没……没”,表达她的不满,直到她战术性的后仰企图躺在地上,️把我们这段沟通效果拉到最大。未有孩子时我看见过孩子缠着父母撒泼耍赖的鸡飞狗跳的场景。第一直觉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天使,只有一味妥协的父母,一边鄙睨这样的父母,一边畅想我未来如何优雅智慧的教育。现在想想,真是理论高过了实际,未经同样事,就不要妄下断言。孩子这种生物,在0~3岁之前他们是听不进绝对的道理的,只知道一点:你不给我,就是不爱我。无论是玩具、食物、还是塑料袋、拖鞋、工具。只要她要,你就要给;如果不满足,我就给你演一遍刚才的戏码。最后的结局嘛,无非就是她得逞,和我哄,但是结果都是我输。成年人的智慧有时候就是那么不堪一击,一声嚎叫就能让你束手无策。
我明白她的基本诉求,但是理智告诉我不能满足。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这十天也让我过的如磨如叹,我既不能充满精力的去陪伴又不能撒手不管。只能是一边忍着耐心,一边又爱的亲切。母亲真不是好当的。
但是这十天确实是我不间断24小时与她共同成长的一段时间。我发现原来孩子真的每天都有变化与进步,速度之快让我惊喜。就如同老人说的一天一个样,真是不假。从她抓着食物在饭碗里乱抹,到今天用一次性的小叉子都能吃上一口饭,从刚会说姐姐妹妹,到今天会说牙膏就是“膏膏”,爸爸去单位就是“位位”。从前拉拉臭臭问她都没反应,到现在自己就去拿纸尿裤提醒我。我真的觉得每天高质量的陪伴孩子,你会像是寻宝一样,每天都有惊喜的收获。之前不懂的一些她的“宋式语言”,也能在最近的陪伴中理解只言片语,拿起来询问是不是要这样,她总会给我反馈,当然也有猜错的时候,错了就再演一遍全套。但是起码我发现我倒是一遍比一遍强了。有时她啊啊呀呀的连说带比划,她奶奶弄不清楚时,我回复了她,她平静了,我心里也有一种幼稚的自豪感,觉得还是我是她最亲近的人,毕竟我们是血脉相连的母女。
所以我是感谢这段时间的,让我能不仅仅是陪伴而是参与了她的成长,影响了她的想法,不仅仅是关心每天她吃什么,补什么、玩什么,还懂得她在想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什么时候最兴奋,什么时候她最无聊。我觉得高质量的陪伴就是这样,让她和我都获得满足感。当然我也摸清了我自己原来脾气的底线在哪里,什么时候真的想躺平不问所有事,但是我心中依旧还是放不下她。虽然她会占据我很多的时间让我无法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我不会觉得她是累赘耽误了我,我继续不了我的计划,但是我可以继续我和她的计划,未来的生活还很长,我希望疫情过后,健康生活的每一天我都能越来越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