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孩子得“空心病”,这本书可以看一看

2016-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外滩教育

北大“空心病”一文让不少家长陷入焦虑,孩子生活经验和眼界的双重贫乏到底应该如何改变?其实,做好阅读是能够预防的。《艺术,让人成为人》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讲述人文学的通识读本,涵盖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歌曲和舞蹈和电影等6项门类。读完它,可能会让孩子对艺术产生新的认知。

                                                   文|吴微     编辑|李臻

《艺术,让人成为人》这本书,光看书名,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本艺术史类的著作,但它的副标题又这样宏大,“让人成为人”,让人怀疑作者如何能用一本“艺术”书穷尽这个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在为本书作序时,也劈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人何时成其为人?

人从哪里脱离动物的属性,开始生出人性的自觉?朱青生在发问之后,继而回答:无从考证,只凭自省,(自省)可以上达千古之边界,那里,人成其为人。…沉思和反省可以通达之处,则为人文。

和我们通过书名形成的第一印象不同,这本以艺术为名的书,的确是一本讲述“人文学”的通识读本,一本关于更广义“艺术”的书。

正如序者所说:这里的艺术是复数的Arts,泛指人文。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的全部范畴合称人文学(Humanities)。其中包括历史、哲学和艺术(含文学)。在这本书里,其所指的人文学科则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歌曲和舞蹈和电影等6项门类。

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孩子需要人文通识课

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多接触人文通识类的读物?

在《艺术,让人成为人》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其实花费了一个章节的篇幅,来回答“人文学和你”这个问题。即便这样,我在初读这些内容时,仍觉得这些问题过于“知识分子”式的腔调,比如:一个人如何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盈,或让自己的人生真正具有无限的选择性……

然而这些观念对孩子有什么用?书的译者之一,在后记中表达了当今社会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所表现的普遍忽视的态度:

我的孩子这么优秀,为什么不去学经济和科技,要去学人文学?

不管我多么不认同,但我觉得很难推翻这种普遍态度,直到一位北大教授的文章突然之间轰动网络,“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只因得了‘空心病’”。

平心而论,我觉得这个论断缺乏确实的数据和论证,但他的确点破了一些问题。媒体将这个问题称为“当代年青人的虚无主义”,而得出论断的徐凯文教授则在文章中这样描述他所接触部分大一新生的“症状”:

这些孩子,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当然也给我们机会把他救回来。

但是,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如果说我一开始感觉书中设置的追问,多少有些“虚无缥缈”,那么现实将我拉回了地面: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寻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无当的,一旦你轻视它,你就会失掉更多,比如生活的确定感,比如幸福,比如爱,而放到整个社会的维度,失去这些,焦虑与疯狂就会趁势而生。

所以在这个时候,这样一本旨在打开孩子生命维度的通识书才更显得重要。的确,我们不能指望一本书去拯救一个时代的青年,但缺少这样的书,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尤其在一个人世界观成型的十几岁上,在高中和大学之间,对人文书籍阅读的必要性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设想。

在“人文学和你”这个章节中,作者列出一个人经历人文学思维训练所能获得的三种“好处”:

1、这个人不会狭隘地专注于自我及其眼前需求,也不会去犯违反人性的罪;

2、这个人不会为僵硬的偏见束缚,他们在实践自己自由的时候不会侵犯他人的自由;

3、这个人不会妄下结论,他会知道任何判断都不是最终的,他或她总是愿意根据最新资料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因此他或她不会为家庭和社会传统所框限,乐于寻求观念或信仰的来源,重新评价。

换言之,一个真正经受过人文学训练的人,不会特别偏激,也不会轻易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淖。

这本书好在哪里?

人文学如此重要,然而在一本书中实现这些“功效”的确不现实,不过作为入门书,这本书有其特别精彩之处:

对于有着丰富阅读经验的孩子,这本书可以帮他或她从更高的地方打开视野;而对于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来说,这本书中有丰富、有趣的引用素材,可以让人津津有味读完,如同漫步画廊一般领略各类人文经典的内容和不朽之处。

这本书的优点之一在于结构非常清晰,全书总共有3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正如我们前面提及,讲述“人文学和你”,即人文学的意义,并且很快进入到关于神话的话题加以生发。

在作者看来,神话是全人类的童话,是人文学起源的地方,这之后的人文学所有永恒主题和冲突(作者用的是“斗争”这个词),都包含在神话中。

▲描画了希腊神话主题的陶杯

第二部分讲述了6项人文学科。实际上,你可以将之看作“艺术”的6种形式。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有着深厚的文学和戏剧学历背景,所以很擅长用一种画面感的语言去论述不同艺术学科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呈现方式。

这种阅读感觉仿佛你跟着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在一条水势缓顺的长河中漂流前行,每当小船转到一处风景独特的水湾,导游便绘声绘色讲起这处景致背后的奇闻轶事。

比如在文学章节中,作者讲到王尔德,不仅讲述他的作品,也讲述他那场命运转折的审判——他因为同性恋罪名入狱——而他输掉审判的缘由,除了时代原因,还由于其作为艺术家的“脑回路”:他在审判中过于个性的回应造成了陪审团的恶感。但另一方面,他独特的、超脱时代的艺术家观念,在造就个人悲剧同时,却跨越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举出王尔德的例子,我其实想说明的是,关于阅读,完成书内书外两种功课,才算真正读通一本书,这两种功课毫不稀奇,一是细究文本,二是深究背景。这个背景不仅是著作本身设置的背景,也包括作者的处境和思想发展背景。

而《艺术》这本书,就是择其重点勾勒了“背景”,更重要的是,还在不同门类作品产生的背景中,梳理出人类思想发展的节点。

再举个例子,比如在美术这个科学中,从它分节标题的设置上,就能看出这样的节点:

美术:

模仿的必要

不同风格的模仿

对逼真的反抗

变形艺术

艺术建筑

从这个小标题中,你换一种说法就能看得我们更常见的那种美术史脉络:绘画如何从表现真实发展到现代抽象派的样式,表达概念的装置艺术又如何兴起。但很明显,本书中的讨论更趋向事实背后的那种思想的进程。

在六种门类中,作者甚至都列出每门学科的“年表”,我觉得如果孩子愿意在人文学上进行探索,这些“年表”是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美术学科年表

而在第三部分,关于“人文学的主题”,这本书还讨论了那些十几岁孩子实际非常关心,但并没有人跟他们讲清楚的问题,本书列了如下主题:

宗教、道德、幸福、爱、生死观和自由

通过一种哲学史式的讨论,《艺术》这本书带孩子进入那些更高级的讨论,就拿幸福来说,作者就列举出人类历史上占据不同高峰的5种幸福:

1、享乐主义:幸福是快乐

2、伊壁鸠鲁主义:幸福是对痛苦的回避

3、斯多葛学派:幸福是一种求生之策

4、亚里士多德主义:幸福是一生的质量

5、东方哲学和幸福

虽然说可能在不同情境,这五种对幸福的理解都有其独到的理解,但综观来看,还是有意义上的高下之分。

你期待自己的孩子在人生中如何定义自己的幸福,一个捷径是,不妨让他或她通过人文阅读,先从高于自己生活的层次,更深刻地理解幸福是什么。

没有阅读,没有经历人文学的思维训练,你可以说青少年人的空心病是传染自全社会的焦虑,但是不是也可以说,他们缺乏从人文角度审视自己生活的眼光和“素养”。

学业竞争成了一种极度单一的生活内容,当和同辈比拼“考试第一名”的目标不存在之后,的确很难再找到什么确定性的东西来支撑存在感。

但是读书可以填补这种生活经验和眼界的双重浅薄。几年前我采访一位上海特级语文老师余党绪,他跟我说过一段关于鼓励高中生读书的话,我现在常常想起。他说:

阅读是一场情感和思维的历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书中人物的情境,或跟着最聪明的那些人一起思考,却并不真正承担书中人物遭遇的危险。当他的生命真正遇到相似的暗礁时,阅读时经历的思考会帮助他走出困境。

所以,年轻还是要多读书,真的。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