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好时节那些闪光的文字

三尺灶台有神灵

2019-01-29  本文已影响23人  Athlon_BE

农历12月23日,小年。

图片来自搜狐网。

腊月廿三,是北方地区的小年夜,也是传说中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日子,所以民间有在这一天“送灶神”一说。

灶王爷,常常也被叫做灶神、灶君、或者东厨司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级别最低的神灵之一,常年混迹于普通人家的灶台之侧,一年到头烟熏火燎、灰头土脸,实在是个不讨巧的差事。

其实,在远古的时候,灶王爷的地位还是很高的。灶王爷起源于人们对火的崇拜,在石器时代,火对于人类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人们使用火加工食物,使用火耕种土地,夜里靠火照明取暖,靠火赶跑野兽。可以这么说,一个部落如果不小心灭失了火种,那他们的生存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人类最开始获得的火种,或许来自于森林中雷电点燃的野火,或许来自于草原因焦旱而形成的自燃。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奥林匹斯山偷来火送给人类,因此他受到了宙斯的惩罚;而在中国传说中,火来自于燧人氏,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技术,从而让人类摆脱了靠天用火的限制。

因为这个巨大贡献,在某些古籍中,燧人氏得以位列三皇之一。在上古的这些传说中,很多人物和角色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重叠,比如火神这个角色,就有着炎帝、祝融、火德真君等不同的说法。炎帝,光看名字就知道和火有关,他的部落掌握了火耕的技术,擅长于农业耕种,在某些传说中常常和神农氏合二为一。祝融,生于南方,传说他教会了人类使用火的方法,所以被称作赤帝、火神。在后来道教的神仙体系中,火德真君有祝融的说法,也有炎帝的说法,总之,他掌管着天下一切与火有关的事物。

炎帝也好,祝融也好,火德星君也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生活在南方。在五行中,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天之四灵中的朱雀,颜色火红,就是代表火与南方的神兽。金庸老爷子在《射雕英雄传》中,在人物姓名的设计上也暗扣了五行之方位,比如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北丐“洪”七公,南帝段王爷,号一“灯”大师。

到了秦汉时期,帝王们在“五祀”中祭祀五位神灵,包括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和中霤神,中霤神即土地神或宅神。可以看出,五祀祭拜的是和寻常人家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神灵,祈祷它们保佑寻常人家平安顺遂。有意思的是,这五位神灵同样也暗合五行,其中门对金,户对木,井对水,灶对火,而中霤对土。

到了晋代,灶神的地位就越来越低了,渐渐位列曾经同属五祀的土地神之后。土地神虽然地位也不高,但好歹掌管着一乡一土的事物,至少也属于居委会主任这样的级别,更何况还有土地庙这样的供奉。齐天大圣这样的角色碰到难处时,也会给土地老儿作个揖,说句软话,给足面子。反观灶神,只管辖一家一户,工作环境十分糟糕不说,工作职能也相当有限,最多能算个义务宣传“防火防盗”的居委会大妈。

说起大妈,民间对灶神的性别存在着多种说法。一方面,晋代对灶神有“着赤衣、状如美女”的描述,道教中将灶神称作“种火老母元君”;另一方面,灶神的前身有着张单、玉帝三太子等多种说法。灶神究竟是男是女,尚无定论,所以民间既有灶王爷的称呼,也有灶君奶奶的说法。

不过在古希腊神话中,灶神是个确定的女性形象。

希腊神话中的灶神赫斯提亚是泰坦神克洛诺斯和瑞亚的长女,是希腊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姐姐,这个辈份在希腊神话中是极高的。和雅典娜、阿佛洛狄忒这些“知名”女神相比,赫斯提亚很低调,在希腊神话中流传的故事不多。赫斯提亚的名号是灶神,她负责知晓人间冷暖、守护万千家庭,并且因为一直未婚,赫斯提亚还是纯洁无暇的象征,只有圣洁的处女才能在赫斯提亚神庙担任祭司。

当然,这些要求现在都不存在了。每逢夏季奥运会举办之际,奥运的火种在奥林匹亚通过凹面镜聚集太阳光采集而成,采火的少女们就是赫斯提亚女祭司。当奥运火种通过火炬传递到世界各地时,另一份火种也会在赫斯提亚祭坛上静静地燃烧,直到奥运结束。

奥林匹亚采火女祭司。图片来自新华网。

唐代开始,灶神的职能渐渐地从防火护家延伸到了监察人间善恶。灶神不再只是一个居委会大妈的角色,他更多地充当了天庭在凡间的眼睛和耳朵,寻常人家的善行和恶意,都被灶神一一记录。在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神上天向天帝汇报住家的善恶,根据他的记录和汇报,天帝会在第二年给予这户人家相应的福报或者惩罚。

这哪是居委会大妈,这简直是住家监察!

因为灶神的汇报决定了来年的福祉,人们不得不对这位基层神仙重新重视起来。在灶神上天这一天,各家各户准备好肉食果品送神,并在灶台上祭拜灶君图像,图像旁边用红纸写上“司命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字句。在诚心祭拜、希望灶君能够在天庭多多美言的同时,人们在祭品上也耍了一些小心眼。唐代的《辇下岁时记》中记载,有人“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醉酒”,希望把灶君灌醉了,这样他就不会在天庭说自家的坏话了。

人性之私,可见一斑。而更常见的、让灶君闭口的祭品,则是糖瓜了。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糖瓜是一种用黄米、粘谷米和大麦芽熬制而成的糖,因为形状像瓜,所以被称作糖瓜。糖瓜受热之后粘性很大,吃起来粘牙粘嘴唇,人们希望灶君吃了供奉的糖瓜,嘴巴被粘住,在天庭说不出话来,这样来年也就不会有来自天帝的惩罚。

山东莱芜陈楼的糖瓜,曾经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被列为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如同丝缎一般流光溢彩的光泽。图片来自绿农特产网。

糖瓜的化学组成,主要是麦芽糖,麦芽糖来自于黄米和粘谷米中淀粉的分解,大麦芽只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糖果的制作过程中,先将麦子浸泡让其发芽到几厘米长,切碎后待用,再将黄米和粘谷米洗净焖熟,和切碎的麦芽混合均匀,让它发酵几个小时。在这个发酵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和投料时间,淀粉被麦芽中的淀粉酶分解为更短链的麦芽糖。分解得到的麦芽糖从容器底部流出,人们用大火将麦芽糖浆熬成糊状,冷却到合适的温度后将麦芽糖挂在木桩上反复拉伸叠合。等达到合适的柔软度后,人们将糖压成片,卷成空心的、长长的糖筒,再用细绳将糖筒一截截地拉断,冷却后就得到了一个个圆乎乎的糖瓜。

在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拉糖了。拉糖的目的是让空气进入到麦芽糖中形成微小的气泡,在反复的拉伸和叠合过程中,这种微小气泡被均匀地分布在糖体之中。因为糖体和空气的折光率不同,光线在这些气泡中反复折射,给麦芽糖带来金属般特有的光泽。拉糖是一个讲究火候和时间的技术活儿,麦芽糖温度太高时粘性不够,没法悬挂和成型;温度太低时则柔性不够,拉不动且易碎。

机器拉糖。图片来自腾讯网。

民间艺人利用麦芽糖这种遇热浆化、冷却后硬化的特点,发明出了糖画这种小吃。街头上的糖画摊,只一炉、一板、一勺、一铲,炉子用来熬化糖浆,白石板用来冷却硬化,勺子用来作画,铲子用来起画。糖浆一般呈琥珀色,熬至可以拉出丝的程度,即用小勺盛出,艺人在石板上边倒糖浆边快速移动,糖浆遇冷慢慢硬化,艺人完成糖画后趁其尚未完全变硬时粘上竹签,等完全硬化后再用小铲将糖画从石板上铲下来。

街头糖画。图片来自大公网。

糖瓜很早就作为除旧岁迎新年的食物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提到过糖瓜,当时被称为“胶牙饧”,意思是粘牙的糖。北宋的《太平御览·元日》中写道:“今人进屠苏酒、胶牙饧,盖其遗事也。”可见在宋代,糖瓜不仅仅是送灶神的供品,还是除夕和新年之间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用糖瓜送灶神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了近代,鲁迅在《庚子送灶即事》诗中写道:“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意思是送灶神这天,家里只准备了一只鸡、一些糖瓜和香烛,这些还都是典当衣服才换来的,家里没有什么可以当祭品的了,哪里只是缺一只黄羊!

用黄羊祭灶神的故事出自《后汉书·阴识传》,汉宣帝时有个人叫阴子方,对父母非常孝顺,对他人很仁义。有一年腊月做早饭时灶神显灵,阴子方赶忙跪下谢恩,正好家里有一只黄羊,他便把羊杀了供奉灶神。从此以后,阴家就开始发财了,成为远近闻名的巨富之家,人们听到了阴子方杀黄羊致富的故事,所以在腊月祭灶时也都学着供奉黄羊。

阴家的繁茂显赫是真的,直到几代之后,阴子方的曾孙女都当上了光武帝的皇后,她就是“娶妻当得阴丽华”说的阴丽华。当然,阴家的福祉是不是供奉黄羊带来的,这就不得而知了。人们看不到他的孝顺和仁义,只看到了那只黄羊。

文\Athlon_BE
2019.1.28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