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作,李清照这样说
一提起写作,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害怕,大家都觉得写作很难。但其实写作是可以训练的,而且通过训练,一个普通人,完全有可能变成一个很好的作者。
而《词论》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她在此文中不但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还系统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此文虽然没有系统阐述如何写词,但从中我们能得到不少启发。
首先,易安先生通过李八郎的故事告诉我们,写作没有秘密,就是写,而写的第一步,就是马上写。
这听起来好像是废话,但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想让自己不再害怕写作,你要做的就是马上写,而且要多(再)写。
但每个人的思路都是发散的,而写文章则要求把这些发散的思路咬合在一起。怎么完成咬合的过程呢?易安先生说最好的办法是随时写,把片段写出来,然后再完成整合,给你的大脑减负。这才能达到“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的效果。
而且易安先生一再叮嘱写作秘诀就是你要告诉自己,坐下来写,甚至只写五分钟(时时有妙语)的时间就好。其实只要你开始写了,五分钟之后可能你就忘了害怕,甚至可能已经写得停不下来了。
至于怎么让自己写,可以自己想一些办法,比如有人的办法是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不写够多少字不站起来,以免“破碎何足名家”。
写作的第二件事,就是从选择词汇开始,到生成句子,再到构建段落,每一处都想透彻,而且能落到实处,“直如酌蠡水于大海”。
对此,我个人认为使用思维导图是个好方法。
只要把段落写好了,基础有了,搭出高楼不会有多大问题,至于搭出来的大楼是什么样,那就要看每个人的个人风格了。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文章能一个词说清楚,不要用两个词;能一句话说清楚,不要用两句话;能通俗地说清楚,不用术语。
先打好底稿,再去掉所有不需要的,剩下的就是合格的文章。然后确定好自己和读者对话的姿态。
这就像导游向游客介绍风光那样去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的意识在观念、物体、事件之间流动,以使“文章似西汉”,这有几个关键:
首先,写作不能“苦无铺叙”。毕竟写作不是作者的独白,而是作者和读者的对话。作者在写东西的时候,要相信读者的想象力,所以作者不用每件事情都说透,但要理解,读者毕竟不是作者,凡是有需要的地方,就应该细细讲解。
其次强调视觉,要有“富贵态”。即好文章的时候,不论内容是什么,读者跟随作者的指引一路走来,时常会有历历在目的感受。
关于选择词汇。每天都会有新的语言被创造出来,所以好作者总是要留意新词;所谓“变旧声出新声”就是这样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音韵,毕竟“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但凡好文章,一定是可读的。可读不只是说可以阅读,同时也指的是可以朗读。
选词的时候,如果意义相近,你要尽可能选上口的那个词;造句的时候,也是尽可能用短句,如果有长句,你首先要想怎么变成短句。
反过来说,长句不用则已,要用就用到出人意料有新鲜感为止。如果文章里全是一口气读不完的长句,读者肯定早就把它放下了;但如果很多都是短句,偶尔读到一个长句,读者就会知道这是作者发出的信号,就会停下来去接收。
这点易安先生阐述的比较多,大家可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