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随小村
这里静怡且繁花似锦,虽未能保留着七八十年代北方农村的风貌,但依然可以用“处女地”来形容这个黄河滩里的小村庄。
其实与周边的其他村落相比,她并不算小,因为常住人口也在两千靠上,有集市也有小学。记得儿时读书,同学中有许多是来自周边村子里的孩子。
这里的环境很美,村子西面是连片如林的桃园,北边是偌大的柿子林,而南面更是数不清的苹果园,可想而知作为孩子的我们,这里是我们玩乐的天堂。
这个村子背靠黄河,这里土地肥沃,养育着几代在此繁养生息的父老乡亲。虽然每年夏季几乎都会发生洪涝,但祖祖辈辈依然未曾离开过这里,黄河水延续着世代血脉。
这里的农民乡亲善良纯朴,如同黄河水,蕴含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的处事哲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影响,三八自行车、凤凰缝纫机、黑白14寸电视、拖拉机……慢慢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进入寻常百姓家,虽然这个年代电视还未曾普及,但村子里多少有那么两台,自然也就成了全村的宝贝疙瘩。记得那时《雪山飞狐》《封神榜》《西游记》……陆续上映,谁家有电视谁家就会是万人空巷,以至于树上,屋顶和墙上也都是人,甚为壮观。可惜的是电并不像现在,那时停电是高概率事件,但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催生着创新的思想,尤其是年轻人,更是花招百出,用脚蹬自行车发电或者把拖拉机上的电瓶拆下来,也要把神剧看。
那个年代的孩子其实是幸福的,而我也是有幸成为那个年代里的孩子一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未见过雾霾,而蓝天白云是我见惯不怪的最基本的背景色,秋天的晨露晶莹剔透可以解渴,早晨的大雾天晨跑,只觉的空气湿润,水雾如饮甘饴,鸟语花香就是自然常态。和如今相比而言,那时的我们是幸福的,更多的是丰富的童趣,自己制作风筝,自己刻制陀螺……跳绳子,丢沙包,和稀泥做陶艺……摘桃掏鸟更是平常之事。让我更加怀念的是在皎洁的月光下,一群群孩童玩捉迷藏……也许是时代的不同,孩童的乐趣也在变化着,也许并无好坏只是过于怀念罢了。也有人说今日的财富和先进的技术,为我们提供更好生活的同时,也在灾难性地改变着人类的童年,因为有研究显示儿童的社交和情感技能有所下降。
黄河滩里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那里生活着许多动物和鸟类。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在这里也是适用的,不过那时的人们用心守护着这里,自然万物皆有其道。而如今芦苇荡越来越少了,失去了最原始生态的庇护,有些鸟儿虫儿也不见了踪迹。好在人工护林,筑堤护河,依然绿色盎然,生机勃勃。
静随小村也是从那时,外出务工成了一股潮流,北上南下,背井离乡,不过绝大数年轻人两三年后会回到这片热土,继续踏着着祖辈的足迹在这里繁衍生息。但致富的思想和不甘贫穷的拼劲儿却如同被熄灭许久的火种被彻底点燃了。如今这里已经面目全非,再也难寻往日的恬静和单纯的农村风貌,马路上汽车呼啸而过,卷起一片尘土飞扬,却不再见那马儿骡子的嘶鸣和蹄印。
朴实并不懒惰,农家的娃儿往往有着勤劳的秉性,苦与累在他们眼里就如同油盐酱醋是生活的调味品,但那是过去。现在的村落已经少了许多热闹,年轻人很少留在农村了,他们也向往着城市的生活,并趋之若鹜,不惜流血流汗在那里打拼着,寄希望于自己的梦想。而事实是他们虽然并不容易,但收获还是有的,这也得益于他们骨子里的倔强和不屈服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越甲三千终吞吴。”我和一些小伙伴虽不曾卧薪尝胆破釜沉舟,但也是历经了万马竞走独木桥,而后读完大学,留在了城市。
都说人老了,就难免会有落叶归根的情怀,而我始终未曾忘怀故乡的云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