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殿堂简村奇石齐帆齐微课

不做读书人,要做读过书的人

2021-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山水凡人

【齐帆齐微课】

中国的文字的确是博大精深,耐人寻味。在“读书人”和“读过书的人”的两种人中,凭我的理解,应该是“读书人”要比“读过书的人”强。在常人眼里,“读书人”是有知识、有文化、肚子里有墨水的那种智者,而“读过书的人”只能说明他读过书,曾经有过读书的经历,但不一定真有学问。

然而,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则有关“读书人”与“读过书的人”的故事,觉得很有趣也很受启发,开了眼界,不仅获得新知,也改变了我的认知。

故事讲的是,明朝草根皇帝朱元璋在一次朝会上,看着满朝饱读诗书的大臣们对自己行叩拜之礼,自鸣得意地说:“看看你们这些读书人,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要臣服于自己,果然百无一用是书生呀!”

就在这时,身为大臣的刘伯温站出来说:“陛下,臣不是读书人。”朱元璋好奇地问:“你不是读书人,那你是什么人?”刘伯温回答道:“臣是读过书的人。”

朱元璋哈哈大笑问他:“读书人和读过书的人,有什么区别吗?”刘伯温恭敬地回答说:“读书人,读得广,却读不通,达不能兼济天下,穷不能独善其身;读过书的人,读的书不一定广,但读得通,经世致用,举一反三,方能辅佐陛下一统天下。”朱元璋听完之后,大为佩服,再也没有取笑过文臣了。

刘伯温,12岁中秀才,23岁中进士,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是元末明初时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辅助朱元璋成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作为一个智囊军师,对于整个明朝的建立功不可灭,驰名天下,被称为“天下第一谋”,后人也曾把他比作为诸葛亮,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真正是“读过书的人”。

众所周知,读书不外乎三个目的:一是获取所需要的资讯;二是为了娱乐消遣;三是增进理解力。

如果阅读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获取资讯、娱乐消遣,这样的读者,只能算是刘伯温所讲的那种“读书人”,这样的阅读,对于读者个人成长帮助是极为有限的。

只有当我们在没有任何外力帮助下,向自己既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进行阅读,对一个个陌生的概念到清晰的理解,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高效阅读术》一书中,作者也建议我们,在阅读中要是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也不要马上去查字典,而是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测生字的意思,待到阅读完毕再去查阅字典印证。这样既节省时间,更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样的阅读看上去的确有点为难自己,但这才是真正的由内到外,破茧而出的主动阅读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阅读体验,我们才能与平庸的、传统的、低效的阅读方式告别,掌握阅读的主动权,成为真正的高效阅读者,并通过阅读,不断促进自我成长。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我想老子这里所讲的“知者”,是否可理解为刘伯温眼中的“读书人”,而“博者”就是“读过书的人”。

读书人读得广却读不懂,粗浅的阅读不知其深意,不能举一反三,不能学以致用;读过书的人,读书不在广而在精,能够读懂弄通。

读完这个故事,再回想一下自己,常常以“读书人”自居,也不时被周遭的人称之为“读书人”。看来,自己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所谓的“读书人”,绝对不是刘伯温所说的那种“读过书的人”。

其实,我觉得“读书人”和“读过书的人”,你想怎么理解都行,关键是你通过阅读,不仅获得资讯、知识,或得到娱乐消遣,更重要的是是否提升了自己的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通过阅读是否促进了自身的成长。

【齐帆齐微课  第230篇  1305字, 累计375172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