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读书想法

一个人是怎么一步一步废掉的?

2019-03-10  本文已影响412人  逝者v如斯

在“丧文化”正逐渐偃旗息鼓时,“废文化”又开始慢慢兴起。

「废柴」这个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甚至有辅导员调侃说自己的学生有三种,还没有废掉的、差不多快废掉的,和已经彻底废掉了的。

1. 沉溺于「轻易获得高成就感」的事情

有意无意地寻求用很小付出获得很大「回报」的偏方,哪怕回报是虚拟的。这种行为会提升自己的「兴奋阈值」,让人越来越不容易拥有成就感,从而越来越依赖虚拟的成就感,陷入恶性循环。

症状轻的如沉溺游戏、种马/女尊小说。

在虚拟世界中加快时间流逝的速度,使得「成功」来得更快,或者意淫人能轻易获得想要的东西。

症状重甚至犯法的如,让你以为可以轻易获得「金钱」的赌博、让你轻易感到「爽」的毒品等。

2. 只接收「低信息密度」的信息源

只愿意接收信息密度低的信息,如无需太多动脑的视频、图片,以及深度较浅的娱乐、八卦、体育新闻等;不愿意接收信息密度高、需要思考后才能吸收的信息,如课程、知识框架、分析报告等。

由于真正有价值、能让人进步的信息大多是需要思考和消化的,所以如果完全隔离了这部分内容,基本也就隔离了进步的可能。

3. 习惯用「错位成就感」麻痹自己

有两种,一种是习惯于拿自己擅长的东西和别人不擅长的东西比较,从来获得「比别人强」的错觉,如:和运动员比学习成绩,和学霸比体育;

另一种是习惯于拿别人做事情 A 的时间来做事情 B,来假装自己在事情 B 上做得好,如:「炫耀」自己在节假日做了比别人更多的工作,但也仅仅是在节假日才能如此。

4. 过度依赖「既有可行路径」

在工作中,习惯了一件事情的流程后再也没想过如何改进,只会机械地重复,然后骗自己很充实。

没有改进,便也没有剔除糟粕的意识,于是需要重复的东西越来越多,消耗时间也越来越长,到最后,看上去每天做了很多事情,但其实不仅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挤占了进步的空间。

5. 封闭「强化学习」的通道

在学习或接受信息中,只愿意执行最简单的第一步,却不愿意执行接下来更为复杂的巩固和应用流程,只听不说、只看不写、只学不练,还麻痹自己说学到了很多东西,而实际上,这种「浅层」的学习遗忘极快,有时还不如不学。比如,天天学英语,却从不写英语文章;再比如,天天花大量时间刷知乎,却从不写答案、写总结。

我自己感觉到「废文化」在身边一部分朋友中流行的原因,除了曾加讲到的几个原因,可能还与「太着急」和「没耐心」的心态有关。

自我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像打王者荣耀一样,快速给你反馈。我们根本无法确定自己今天新看的书、刚开始了解的理财知识、刚开始进行的燃脂训练会在什么时候得到回报、甚至会怀疑这些是否能够得到回报。

一旦你习惯了去追求短期回报,那么在一些缺乏有效反馈的长期奋斗项目上就会迅速失去热情,非常容易陷入「废情绪」的怪圈。

就像褚时健在自传中说的:

现在社会上太多人都想找条直路走。尤其年轻人,大学读完书进入社会刚几年,就想搞出名堂,实际不是这样。人生很多事,都不是一条直线,人的一生要 20 年见成功,一步一步来。

也许最有效的对抗「废情绪」的方式,就是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本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