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PD生活”前言
PDCA的Wendy老师提议我写一些关于PD (Positive Discipline)工具的系列文章,我觉得是个很好的提议。然而,审视一下自己最近这半年“岁月静好”的生活状态,却不知从何处下手去寻找生活中PD的影子。PD就仿佛之前一个每日见面的朋友,忽然间若隐若现地与我们捉起了迷藏。我断然没了之前那文如泉涌,不吐不为快的酣畅淋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回顾一下自己近四年的PD之路,大致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上下求索之茫然:求学、就业道路上从来都一帆风顺的我,在升级成为妈妈之后,遭遇人生第一次“滑铁卢”。小小的大儿动辄哭闹、撒泼让我头疼不已;大儿刚满一岁,就在我们所住的小区“家喻户晓”。面对这样一个“小顽童”,从未有过挫败感笼罩着我。我努力阅读各种育儿书籍,专家文章,却发现很难系统、一致地运用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况且,很多时候,各种文章之间也相互矛盾。我那时经常左右摇摆,纠结、怀疑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正确的?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具体情况?
初识PD的兴奋:正面管教“既不娇纵,也不惩罚”的“宣言”让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良方”吗?上了家长课之后,我感觉自己找到了“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我是如此兴奋,以致于“打了鸡血”似的,逢人就喋喋不休地说正面管教。生活中,也“努力地”,“教科书”般地“运用”正面管教对待我的大儿小儿。这个过程中,既有“小试牛刀”成功之后带来的窃喜,也有“照葫芦画瓢”邯郸学步导致的尴尬。不过,我一直热情不减,坚信这是自己做为妈妈所要追寻的方向。
螺旋式前进的痛苦:很快,我们举家移居温哥华。第一年的时间里,先生工作、生活的重心还在国内。之前在国内全职工作的我,辞职之后带着两个分别是六岁和三岁的大儿、小儿,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安家生活。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我的状态中不乏紧张、焦虑、敏感的成分。在面对俩儿带来的挑战时,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明明知道正确的、PD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然而自己却无法做到,过后又深深自责;
讲PD,练PD的执着:这个阶段,对自己、他人甚至影视作品中与孩子相处、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敏感,思考很多,也随手记录了许多案例。会习惯用PD的视角去看待、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这样做用到了PD中的哪些工具,为什么效果好?为什么效果不好?等等。自己带导家长课的过程,更是如此,生活场景仿佛成了PD的研究、实验场所。
不讲不"练”、后PD生活的“岁月静好”:从早上叫孩子起床,洗漱,穿什么衣服;吃饭、上学、做作业……到晚上关灯、睡觉,以及一天当中面临的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情况”:俩人打架、受伤了哭闹、买玩具的要求......等等,我压根儿意识不到自己用了什么PD工具。然而真要思考一下,共情,有限选择,积极暂停,拥抱,家庭会议……等等PD工具不就在刚才的一言一行当中吗?只是因为“像呼吸一样自然”,意识不到了而已。在面对各种“新情况”的时候,也不再纠结该用什么方式,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只需问问自己:是不是长期有效?是不是有助于孩子追寻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不是有助于孩子培养生活、社会技能和良好品格?答案自然就出来了。我自己慢慢地放松下来,逐渐开始尝试一些之前未曾做过的、感觉有趣的事情。当然,“岁月静好”的生活中,挑战依然存在,只不过因了“有剑在手”,少了些焦虑,多了些踏实,出现“情况”的时候自如应对而已。按照PD的说法,即为“有技能,无意识”的状态。我称之为“后PD生活”。
接下来,我打算陆续“素描”一些我们目前“后PD生活”的点滴,从中圈点出PD工具的痕迹,与PD爸妈们共同分享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