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

中国古人对待言论自由的两种态度及产生的两种结局

2020-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谈史论道

言论自由意味着思想自由,而思想自由则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在思想最为活跃的古希腊,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在古代中国的先秦,则诞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而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则直接开启了近代文明。其后发源于英国的工业时代、始于欧美的信息时代则产生了现代文明,所有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都是自由思想开放的结果。可以说,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思想自由,也就不会有现代文明。

今天就谈几个古君王如何对待言论自由的故事,试图发现一些历史的规律。

厉王止谤的故事。西周末年,厉王残暴,老百姓几乎快忍受不了,都对厉王心存不满,厉王的大臣劝谏说,老百姓都对你不满,私下里都在诽谤诅咒你。而厉王的做法不是改变自已的施政方略,缓和社会的对立情绪,却派人监视老百姓,把有怨言的老百姓抓起来杀掉。于是这造成了国家的恐怖气氛,老百姓都不敢说话,在路上碰到熟人只能用眼神交流,诸侯国也不再来朝贡了。厉王非常高兴,就对召公说,我能够治理那些诽谤我的人了,他们现在都不敢说话,召公听了非常失望,就对厉王讲了那段非常有名的话“召公谏厉王止谤”,记载在《国语·周语上》。而厉王仍然没有听从召公的劝谏,继续一意孤行,三年不到,老百姓就起义攻打厉王,于是厉王奔逃他国,西周王朝从此进一步衰弱。

指鹿为马的故事。秦朝二世,天下大乱,诸侯纷纷起义反秦,秦王朝危在旦夕,赵高弄权于内,恐大臣们有异心,于是事先设了一个局,让人持一头鹿献给二世,对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一看,笑了,丞相你是不是犯糊涂了,这明明是一头鹿,你为什么要指鹿为马。赵高对秦王抬扛,说那我们问问大臣们怎么说,聪明的大臣就保持沉默,有些耿直的就说是鹿,阿谀奉承之徒就说是马,赵高就暗中把那些说是鹿的杀掉,于是朝中人人畏惧赵高。

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时代郑国子产对待言论的故事,郑国开办了一所学校,读书人没事的时候喜欢聚集在那里议论执政措施的好坏,这引起了郑国一些官员的警惕,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那所学校毁了吧,不要让那些人妄议我们的执政措施。子产回答说,为什么要毁掉那所学校呢,那些人劳累了一天休息聚集在一起交流,那是他们的自由,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他们是我们的老师啊,然后就有一大段经典的议论,然明听完,对子产产生了由衷的钦佩,说你才是干大事的人啊。

而唐太宗纳谏魏征的故事则成了千古美谈。魏征本为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并委以重任。魏征为相,尽心尽力,君王施政有所不当,魏征则犯颜直谏,唐太宗都虚心接纳。魏征还专门写了一篇《谏太宗十思疏》的奏章,太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把魏征的奏章写在屏风上,朝夕攻读,以资警惕。并告诉史官据实记载,使千古万世了解君臣之义。

由此可见,厉王、秦王残暴统治,控制言论,打压异已,以高压手段控制社会,最后都是身死国灭,为后世传为笑谈;而郑国的宰相子产、唐太宗李世民能虚心接受刺耳的批评,听取不同的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是因为他们这种虚怀若谷的胸怀,才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为后世传为美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