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相同相爱

Gayby Baby | 同性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是怎么想的

2020-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芝士卷

蛋卷出生前,我们的关注点都在如何造娃上,随着蛋卷的到来,关注的问题开始变得具体。

我们这样的家庭会对孩子有影响么?

怎么去回应别人的关注呢?

孩子会因为我们变得自卑自闭么?

孩子会理解我们么?

尽管现在家庭的结构愈加多元,然而同性恋抚养孩子这部分家庭并没有太多的讨论。几个月前,看了这部纪录片《Gay BY BABY》,讲的是同性伴侣抚养孩子的故事。那么这些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呢?(影片可以在腾讯视频/Bilibili观看)

“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将导致缺少母亲或父亲的家庭出现

而这会将他们的不幸加之于……同性伴侣无法做到同时当好母亲和父亲……”

“一派胡言”

影片以反对同性恋要孩子的背景音作为开场。像极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嘈杂和不友好的言论,然而随着背景音的渐渐消退,画面定格在GAY BABY,他们/她们的故事开始了。

首先登场的是11岁的小男孩格斯。

“我没有你们说的爸爸,我有的是一个所谓的捐赠人..然后就有了我”

很难想象这句话竟然出自这位小男孩,大方又自然。格斯梦想成为一名摔跤手,这和他之前的爱好天壤之别(毛绒玩具),这略带危险的爱好也带来了安全隐患,终于在跟妹妹的摔跤玩耍中,妈妈对他下了最后”通牒”。

可是,就在哥哥赌气进到房间后,妹妹又来敲门找哥哥玩。可以说是非常有爱了。

还有一个场景格斯陪着妈妈去买衣服,他顽皮的擦了柜台上的试用口红,这时店员过来阻止并以奇怪的眼神看着格斯。这时妈妈告诉他,你不必因为别人觉得不合适就擦掉。并告诉格斯这不是他的错,你要涂就喜欢涂,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是这个小镇的人就是保守。你看,或许作为少数群体更能感受到这些眼光的含义,反而更懂得保护孩子去坦然的回应。

接下来是一个酷酷的爱唱歌的女孩埃博妮。作为姐姐,她能感受到妈妈们的不容易:妈妈们因为弟弟有癫痫因此都不工作,而为了自己能考上自己的dream school,妈妈们也在竭尽所能。

埃博妮最后没有考上理想的中学,可最后的采访却成熟和理智,她觉得自己长大了,更明白了周围发生的事,而自己对音乐的看法也更加成熟。故事的最后她换好了新校服准备开启新的校园生活。就像她说的,一开始有些紧张,怕他们不接受我的同志家长,可她还说了下面一句话:

12岁的马特的妈妈是离婚后,开始了“两个妈妈”的生活。对于从异性恋家庭过度到同性恋家庭,马特并没有排斥。不过也能感受到新的家庭结构让马特去思考。

马特的妈妈是位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每周日都要去教堂。然而马特却并不信圣经,妈妈为此每周带着他去参加圣经小组。可是马特却有着自己的想法,终于马特跟妈妈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你为什么不去一个认可你的教堂。“因为圣经上,同性的爱是有罪的。”后来马特甚至和妈妈们一起直接对话澳洲总理就同性婚姻合法化进行辩论。

看到这里非常感动,当我们还在担心孩子是否能适应我们这样生活时,没想到孩子会顾及我们的感受,理解我们的处境,他们/她们希望我们的感情被认可,即使作为孩童尚且了解的不多,但她们/他们一定是第一个支持我们的人,而不去接受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圣经”。

最后的故事是一个有着听写障碍的小男孩格瑞姆,12岁的他在5岁时被现在的两个爸爸收养,而这之前在福利院长大。他们搬到了斐济,尽管爸爸跟他之前约定“需要才告知"的原则,格瑞姆或许感受到了老师的善意,他跟老师坦白了自己同性恋爸爸的情况,而这时老师的回复是:他是珍宝(He is value) 。这一幕再一次让人动容,记录了人们真实的反应,老师在这里没有评价和疏远,而是去理解这个孩子并愿意利用自己的时间去给格瑞姆补课。

听写障碍的格瑞姆学习上还是挫败的,甚至读菜单都都吃力,而这时两个爸爸一直在鼓励和温柔的督促他,尽管看似格瑞姆一度想放弃,可深夜里格瑞姆还在被窝里默默的改作文,你看这个小家伙多么的努力。终于格瑞姆在全班面前朗读了自己的作文,爸爸们和老师也为他感到自豪。

影片最后,来到了悉尼同志游行的盛况,惊喜的看到每个孩子在游行中出现,孩子们和家人们真实的展现自己,这是属于她们/他们是时刻,而每一刻,像现在这样,都值得骄傲。

你看,这就四个同性恋家庭的日常,好像也没什么不同,一样要调节孩子之间的打闹、头疼孩子的学业。

同志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烦恼有什么不同?无疑是有的会面对同龄人以及同社区人的“关注”。让人欣慰的是,孩子们以积极和自然的态度应对。或许这一课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可是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而这少不了家长们的鼓励和引导。

影片里的家长做了非常好的榜样:

约束和规则格斯的妈妈们就他的摔跤爱好约法三章,马特的妈妈告诉他不能只考虑自己周日的安排而不管其他人的计划。格瑞姆的爸爸们搬到斐济后决定暂时隐蔽同志身份。

有呵护和关爱:妈妈们为了守护格斯的梦想,还是买了格斗比赛WWE的门票,为了格瑞姆的学业,爸爸们富有耐心的引导和陪伴。埃博妮的妈妈们尽管生活并不富足,却还是为了她请声乐老师。

所有couple的感情充满了爱,没有抱怨,彼此支持。即使生活艰难,无时无刻不在沟通,没有争吵,多的是拥抱。

或许家庭结构的不同并不影响孩子的成长,而是不是充满爱的养育环境,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关怀。《亲密关系》中有一段话:家庭是你最开始构建信念的地方,也是你最开始感受情绪的地方。你心中无意识的部分体验到某事时,会产生反应,这种反应就是情绪。

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内心就像是沙滩上的阳光,充满光亮;而生活在不相爱的家庭中,孩子的内心就像深山里的苔藓,一片杂乱。而这与家庭结构没有任何关系。

看完了,真是蠢蠢欲动,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