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为何艺术大师频出?厘清艺术的意义,孩子生活秒变创意游乐场

2020-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说书人熊二娘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单位收集孩子们的作品。我偶然看到同事家的孩子做的火车“水牌”。

原本我对这个三年级娃的美术字造诣出神入化赞不绝口,却不料同事一句话道出了这个作品更精彩的的内核:“这些水牌里藏着他们父子两个人的欢乐时光。”

同事的老公很忙,但还是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旅行。这些水牌上所标记的往返地点就是父子俩走遍的足迹。同事并没有刻意引导,而他家孩子以水牌这种艺术方式,来主动表达最触及自己心灵的生活片段。

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代,当我们陪孩子做手工时,可能考虑更多的是提升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专注力和空间立体感……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与孩子的未来学业相挂钩。

殊不知,艺术的本质是一种内心表达。擅长用艺术来表达自我的孩子,会拥有更稳定的情绪和更精彩的内心世界。

01 艺术是一种内心表达


这一切因为我阅读一本叫做《艺术游戏力》的书而豁然开朗。

《艺术游戏力》的作者是韩国人辛有美,也是一个4岁女儿的妈妈。她对艺术非常感兴趣,无意得知了一个很有名的法国艺术品牌,也因此在法国生活了一段时间。

她在这个充满着艺术气息的国度里,目睹了幼儿园、家庭、社会方方面面对于孩子的艺术熏陶,写成了这本书。

而这本书直击了法国艺术家辈出的原因:

「艺术的本质是一种自我表达。」

“艺术的本质一种自我表达”,让我想起了法国著名艺术家莫奈。作为印象派代表人物的法国著名画家莫奈,一生最爱画自己的妻子。他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画上的女子实际上就是她未来的妻子。他把妻子让自己最心动的时刻定格在了画纸里,表达出了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也许你会觉得艺术不过是画家所孜孜以求的事物,对孩子来说艺术无用。

然而,艺术真的无用吗?

在“9·11”事件中,小男孩儿诺姆曾经目睹了飞机撞上了世贸大楼。他的父母一度担心他心灵受到创伤。没想到这个男孩子恢复的很快,因为事后他画了一幅画,在世贸楼下他特意画了一个蹦床。他说:“这个蹦床会接住那些掉下来的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出处在另一本叫做《身体不会忘记》的书里。《身体不会忘记的》作者范德考克还给那些饱受精神创伤的人出了一个很棒的主意——用绘画疗愈自我。

如今,不少儿童心理学家已经开始用“沙盘游戏”等各种方式来疗愈孩子。因为孩子的画中,展示着他们内心世界,能够帮助我们去找到问题的症结。

可我总觉得,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出现了问题之后的补救,只是一种无奈之举。

更好的办法是从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体察、感知孩子们想倾诉的东西,以艺术为思想和他们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和信任。

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在法国这么个浪漫国度,父母和学校那么重视艺术的原因之所在吧。

02 法国对艺术启蒙战略上重视,战术上佛系

法国人对艺术启蒙非常的重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他们非常“结果导向”?并不是!

《艺术游戏力》的作者以一个韩国人的视角来看法国社会对孩子的艺术启蒙,发现了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一,法国幼儿园花费了很多时间去艺术启蒙。

对比法国和韩国的幼儿园,可以发现在法国幼儿园中孩子们用了很多时间进行艺术创作。

反观我们国家的幼儿园和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大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让孩子超前学习。关于语言学习、思维训练等方面的学习明显占据很高的比例,而对于艺术的培养则乏善可陈。

第二,孩子们会使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做一个美术项目,而不像韩国那样父母们会问“孩子一个月做了几个艺术作品?”

比起韩国的父母更追求孩子们对艺术作品的数量,法式艺术教育体系中引导孩子们用很长的时间去完成一个艺术项目。

孩子们对一个超长的艺术项目逐步历经设计、制作和完善。通过项目的完成,形成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法国社会对孩子们的艺术作品总是不吝啬赞美。

尽管年幼的孩子们,对于线条和颜色的把握并不是特别好,有时候做出的作品并不符合我们成年人的审美,但是法国人总是对孩子们的作品大加赞美。很多父母甚至会精心地将孩子制作的作品悬挂在家中。

这倒是让我想起前段时间非常流行的电视剧《安家》。海清饰演的女医生的儿子很擅长绘画,房屋中介推销房子的方案就是让把孩子的那些画从垃圾箱里捡出来,装裱起来放在通道里,海清深受震动。

韩国文化和我们中国文化有着近似之处,不能说法国的艺术启蒙方式一定是对的,但还是给我们很多思考吧。

03 艺术启蒙到底该怎么做?

说真的,和很多爸妈不重视艺术启蒙不同,我倒是主张孩子们可以多看一点艺术,多受一点启蒙,我当时给孩子弄了不少艺术启蒙课,也买了不少艺术启蒙书。

可是,仔细阅读这本《艺术游戏力》,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三个误区:

第一,对孩子的艺术启蒙一定要借助于外力。

作为一个有些“结果导向”的妈妈,每次孩子做不来的时候,我总忍不住指指点点甚至赤膊上阵、亲自操刀。而在和孩子制作过程中,我也一直心存疑问:「按照美术启蒙课中定制好的方案,一板一眼地做,对孩子真的好吗?」

其实,最low的方式就是借助于外力帮助孩子们启蒙。对于美的感知,完全可以贯穿在生活中,而且无处不在。

比如,平时和孩子一起散步时,让他看一看漂亮的树叶,把这些树叶做成标本,让他们领略四季的变化。随手在路边捡一些石头,让孩子们把这些石头画成家人的形状,放进荷包里携带在身上,既是艺术的启蒙,又是对家人的爱的教育。

第二,将艺术的启蒙与构建行为习惯绝然分离。

我们总是头疼孩子在绘画或者是在做橡皮泥的时候,把屋里搞得就像是灾难现场。殊不知艺术的启蒙也是给孩子建构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收纳,学会整理自己的艺术用品,这也是终身受益的。

第三,过多追求成果。


我总是很期待孩子做出符合我的审美标准的作品。因此,当孩子做的慢的时候或者是做不到的时候,我都是鼓励的少,亲手帮忙的多。久而久之,孩子也产生了一定的依赖,习惯于说:“妈妈帮我”。

下一次,我应该给他更多的机会,建议他参与一个制作时间比较长、需要更多的耐心、也需要更多的努力的项目,慢慢的引导他去接受其中的失败,去解决问题。

艺术的启蒙和其他关于科学的启蒙异曲同工,只是需要更多的是对创意的包容和引导,让孩子们表达出符合他们性格特质的东西,鼓励他们去观察和展现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