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有用

各省&各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名,哪些与GDP排名反差大?

2018-09-17  本文已影响47人  山川网

山川网:国家级高新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创活力的重要指标。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又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相关部门评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指标如下:核心自主知识产权30分(对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质量以及数量进行考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0分(最近3年内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平均数需六项以上才有可能拿到30分)、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20分(由技术专家根据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组织管理的总体情况综合打分)、成长性指标20分(由财务专家选取企业净资产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等指标对企业成长性进行评价)。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将是城市、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座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多与少、弱与强,决定了未来城市的竞争力。我们一直讨论的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新产业,而高新产业的关键要素在于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通过2017年中国各省、各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数据的梳理,来一起看看各区域在接下来经济发展中的潜在动能。

01

对标GDP,哪些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亮眼

长久以来,GDP被作为衡量一省一市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数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GDP数据侧重反映的经济情况主要集中在量上,但是对于质的体现相对较浅。

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间,广东始终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排头兵,被国家寄予厚望。创新,持续创新,不断创新,就是广东经济长期领跑全国的最根本原因。广东不仅在经济体量上位居全国第一多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样一骑绝尘,多达33000余家的体量,甚至超过了江苏、浙江、山东三省的总和。

站在2018年我们看各个经济大省的产业结构时,就会发现目前经济结构较为具有竞争性的广东、浙江等省,大多从十年前的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就开始了艰苦的转型之路。目前来看,通讯、计算机等新兴行业,已经成为广东、江苏各省继出口加工制造业后的又一经济发展新引擎。

而相比之下,对于全球经济趋势变化感知不明显,以山东、河北为代表的经济大省,虽然体量上近十年也同样在不断上升,但是结构问题已经日趋严峻,错失了最好的转型升级时期。粗狂的能源型、化工型、原材料型企业,例如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行业,依旧在当地的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两省的表现,却令人感到欣慰。中西部省份由于先天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在与东部沿海城市进行产业结构竞争时,原本就困难重重。但具有远见意识的湖北、安徽两省却合理定位,有效规划,避开了和东部沿海强市在产业结构上的直接正面竞争。

东北喊了多年的“振兴老工业基地”口号,其实真正实现了这一口号的城市,正是湖北武汉。在众多中西部省会城市忽视自身客观基础,盲目跟风东部沿海进行抑制工业增长,强行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的错误道路之外,武汉的“工业倍增计划”显然更符合中西部省份和城市的客观产业条件。

没有不老的产业,武汉在执着工业的道路上必须要寻找新的突破口,为产业注入年轻细胞。武汉将“目光”投向了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战略新兴产业,以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产值占武汉经济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用不了多久,“武汉造”将很有可能重振“汉阳造”的盛名。

在所有互联网企业都在挤破头搞模式创新,把轻资产当成互联网创新的制胜法宝时,湖北人雷军带领小米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另外一条成功的互联网创业创新新路线。从某种角度说,湖北的转型成功根源也同样是在这里。

02

完整版全国31省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名

其实各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并不仅仅意味着当下这些地区创新能力的水平,更体现了各个地区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

不管多忙碌,我们都会在年初整理上年度各主要省份和城市的GDP数据,今年我们甚至还更新了一批省市的半年度经济数据。原因并不在于非常初级的数量攀比,然后做鸟兽散。

整理比较已经发生的数据,事实上可以合理推到出未来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就以今天整理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布数据来看,不难想象在接下来的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湖北和安徽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和期待;而与此同时山东和河北面临的困难,是否能够尽快找到破局方法,是否能够壮士断腕,同样值得思考。

企业不同于高楼大厦,他们是有脚的。如果说在某个地区他们感到营商环境不佳,那么他们是完全可以迁徙到另外的地区的。所以排名领先者不能妄自尊大,更要把头真正低下来,听听企业需要什么;而落后者也无须妄自菲薄,上面的数据我们也可以发现,并不是东部地区就一定被高新企业青睐,也不是中西部省份就一定没有逆袭的机会,事在人为。

而企业在哪里,钱就在哪里,人就在哪里。

03

副省级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图表来源丨华夏时报

作为行政地位上仅次于直辖市,比普通省会城市拥有更多资源的副省级市,一般为各自区域的默认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的创新能力水平,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应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

为了更好的比较差距,我们还是把北京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样列出:北京20297家,上海7668家。此时我们再看副省级市中的绝对突出者深圳和广州:深圳10988家,广州8700家。被称为四大一线城市,绝不仅仅是经济体量上的优势,更是产业结构上的十足领先。

近些年来被媒体热评为“新一线城市”,动辄就要号称赶超广深的众多强二线城市,在经济体量上或许已经越来越接近一线城市,但是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差距依旧十分巨大:最头部的杭州、武汉、成都、青岛分别为2844家、2827家、2473家、2039家,均位于2000~3000家的区间。

套句比较流行的话就是:从小鲜肉到老戏骨,中间的道路还很漫长。

不过相比副省级市中的佼佼者,我们或许更应该把视线拉之榜单最后,排名最后5位的济南、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早已无法与其他榜单城市相比。如果说头部的“新一线城市”距离一线城市有三倍差距,追赶有望;那尾部的这些城市和一线城市的距离已经被拉至了十倍左右,近乎再也无望逆袭。

在当下时间段,作为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足一千家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再进入下一小节进行进一步了解。

04

长三角、珠三角普通地级市创新动力强劲

图表来源丨华夏时报

根据相关媒体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经济增速开始拉开。2017年南方实现GDP为52.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1%,是1980年以来占比最高的时期。

创新最直接的数据就是科技研发支出经费的数据。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北方研发支出经费是曾是南方的122%,2012年下降为73.8%,2016年进一步下降至南方的64.1%。

毋庸置疑,科研成果转变为经济成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投入。而且科研转化落地需要产业链上下游整个链条的配套完善。所以当一个区域在某一产业已经形成既定优势后,其他区域再想在相同领域赶超,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取得先发优势的区域,科研投入转化经济成果效率不断提升,经济成果又进一步促进在相关科研领域的进一步加大投入,从而形成正向循环。反之,没有科研投入自然少有经济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更无力持续投入科学研发。

相比直辖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等具有明显政策倾斜的城市,普通地级市在创新水平的上的高低,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创新活力的真实水平。苏州、东莞作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代表性普通地级市,各自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都超过了4000家,仅次于北上广深,与直辖市天津持平。

而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中国城市群双璧,其含金量还远不止于此。中山、无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600家,逼近区域中心城市南京、西安;佛山、珠海、常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200家,与副省级市宁波、厦门比肩;南通、湖州、温州、嘉兴、惠州、扬州、江门、绍兴等众多三四线城市,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也均与中西部各省省会体量持平。

当这些城市组成成群后,其创新能力就将产生化学反应。城市群的价值,也正体现于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