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实施建议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
第1部分 前言
第2部分 课程内容
第3部分 实施建议
第3部分 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分别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 发与利用四个方面提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建议。这些建议汲取了当代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精华,也是对近年来 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经验的凝练与提升。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理解、内化并指导自己的科学教育实践。
一、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建议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打基础的,科学教师应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最高准则。在确定 教学目标时既要关注科学知识,也要关注科学素养的其他成分,注重各方面目标的整合与平衡。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只有通过连贯、进阶的科学学习与躬行实践才能达成。科学教师应整体把握课程标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课程标准、教材在科学素养培养上的纵向、横向脉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知 道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学段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正确定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使用建议
教材包括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具和教师教学 用书,它们是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为科学课的设计及实 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科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各个地区的科学教学资源不同,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存在着差 异,教师应据此对教材做适切性的处理加工,这是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科学教师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三)教学活动建议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如探究的机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机会,讨论辩论的机会,关心与环境、资源等有关议题的机会等。
1.动手动脑做科学
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很多情况下学生要通过动手做来学习科学,比如,做实验,制作模型, 观察、测量,种植与饲养······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经验支撑。动手不应是纯粹的操作性活动,还应与动脑相结合。边动手边思考,可以使两者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2.开展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这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理解,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 力、科学精神的有效学习方式。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重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要素。每个要素都会涉及多个科学思维方法。只有让学生有机会充分练习这些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才能逐渐形成。要避免程式化、表面化的科学探究。
(2)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探究问题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他人。无论问题来自何方,都必须与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相符。在时空都有限的课堂上,探究问题应结构良好、容量合适,对于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更有价值的真实问题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时空的局限可以通过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校本课程的结合等途径加以解决。
(3)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探究式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指导。从学生原生态的发现活动到较严谨的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操作,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为了保证指导的适时有效,教师要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要富于启发,最好是 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
(4)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科学素养包括多个维度,不同的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科学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要多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及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科学辩论会等,都是科学学习有效方式。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人无法替代。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科学探究、学习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不可能 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留有充足、必要的时间。匆匆而过、急于求成的活动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无益的。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变告诉为启发,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四) 科学学习场所建议
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但教室、实验室外还有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天地。校园、家庭、社区、公 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徕占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需要教师的精心 策划。要让课堂内所学的内容有活化、整合、运用的机会,要让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建立有机联系,科学作业的设计应承担这些任务。一份厨房中的科学学习清单,可以引导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油、盐、酱、醋产生浓厚的兴趣;要使学生在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流连忘返,不走马观花,最好的方法也是让他们带上任务清单, 事前由教师设计好观察什么、计算什么、操作什么、思考什么······教室和实验室以外的科学学习活动应该是科学教育有机组成部分。
(五) 学科关联建议
科学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关系密切,科学学科可以为其他学科做贡献,其他学科也可以为科学学科做贡献,尤其是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 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开数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绘制曲线图。
- 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科学课有很多听、说、读、 写的机会,教师应多提供这些机会,并设法使之带有科学色彩。例如,让学生撰写观察日记,阅读科普书籍,按科学探究的线索重组科学家传记中的信息,撰写科学小论文,编写与表演科普剧等。
- 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科学探究的许多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而使学生获益;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因科学与社会问题的交织而相得益彰。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议题较为容易实现两者的互动与整合。
- 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与数学(mathematics),即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老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六)教学媒体建议
教学媒体多种多样,有传统的挂图、投影片等媒体,也有更先进的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正成为科学课堂上师生重要的认知工具。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 它能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 它可以创设虚拟的问题情境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
- 利用电子探测仪和图像软件包,可以使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更加便利、直观。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取与共享信息,体现大数据时代相关性研究的便利。现代教学媒体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不仅可以为科学知识的学习服 务,也可以为科学探究的学习服务,如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数字信息系统DIS。
2.在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势的同时,不应忽视真实情境、直接经验对小学生的重要作用。不应让鼠标替代能动手做的科学活动,亲手做实验的感觉与做虚拟实验的感觉差异很大,意义也不一样。
二、评价建议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成。评价既对教学的效果进行监测,也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涵盖面比较广,本标准所涉及的评价只限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质量水平的评价,简称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鉴定学习的质量水平。评价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评价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一)学习评价的原则
- 学习评价必须以国家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引领,以本标准为基本依据来进行。
- 学习评价必须做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不仅有以教师为主体的测评,还要有学生的自我测评、相互测评,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测评。不仅要有终结性的测评,更需要有过程性的测评;不仅有量的测评,还要有质的测评;不 仅有纸笔形式的测验,还要有以活动、实验、项目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的测评。各种形式的测评相互补充,才能较为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水平。
- 学习评价必须覆盖本标准规定的各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二)学习评价的内容
小学科学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科学知识。考查学生对本标准所规定的18个主要概 念的掌握情况。
- 科学探究。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方式的了解和科学 探究能力。包括: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和猜想,安排计划,能通过规范合理的方法测量和搜集证据,会分析证据并以逻辑合理的方式得出结论,能合理顺畅地表达探究结论,进行交流和讨论,等等。
- 科学态度。考查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包括: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重视人与 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勇于表达,乐于倾听,尊重他人不 同意见的态度;对科学的坚定佇今以及对科学技术作用 的正确认识。
-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了解,以及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三)学习评价的方式
学习评价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就小学科学课而言,主 要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在 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与学生的学习交融在一起的,包括课前、课中、课后针对学生的学情及学习表现所进行的评价活动;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学习进行到一个阶段之后,针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查的评价活动。
1.过程性评价
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影响,有必要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学情诊断,让学生和教师了解学习的出发点在哪里,这是学好科学的前提。
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或概念图、观察等。
通过各种方法得到的学情信息,具体地描绘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参考。学生要在了解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与出发点进行对比,明确学习方向。教师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对教材做处理加工,或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做适切性修改,使之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的建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过程,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重点是:
- 学生对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否感兴趣,是否有足够的投人;
- 学生的思考过程是否合理;
- 学生当前的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
- 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及导致困难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常用方法包括: 对话、提问和追问、观察(实验操作、小组讨论)、检查作业(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验记录)等。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这是提高评价效度的重要保证。
教师评价中获得的信息主要用于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学生,对学习进行必要的调节以达成学习的目标。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指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以及与他人互评交流的活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活动很重要,因为弥补当前已取得的成绩和目标之间差距的, 矫正错误概念过程的人不是教师,而只能是学生本人。 为此,学生必须清楚自己是否知道学习的目标与任务,自己现在处于什么位置,该怎样前行才能达到目标,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该如何修正。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终身学习价值无限。
学生自评和互评的重点是:
- 对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是否有清晰的认识;
- 对学习是否有强烈的动机和足够的努力;
- 学习的方法是否合理;
- 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否满意自己的学习效果;
- 其他同学的想法、做法、学习方法和效果是否更为合理有效,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在教师的精心培养和不断练习中方可形成。教师应注意:
常和学生一起讨论评价标准,如什么是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什么是好的实验设计,什么样的结论是可靠的,什么样的论证过程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数据是可靠的,什么样的知识是可信的······促进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内化。
自评或互评的结果最好不要简单地用等级或分数表达,而是采取质性描述的方法,等级分数不能提供如何设计诊断和改正的有用信息。描述可以让学生较为具体地知道自己学习的情况,找到努力的方向,这远比简单地知道分数更重要。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指在进行一个阶段的科学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主要在于让社会、家长、学校及学生本 人对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有一个具体、确实的了解,以确认学生学习所达到的水平。终结性评价的期限一般是以学期或者学年、学段为界。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包括纸笔考试、表现式的考试、学习总结汇报、成长记录等。
终结性评价的重点是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或者说是学生所达到的科学素养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在小学阶段并不要求学生对科学概念有深人的理解,但是学生必须明确与科学概念相关的自然现象和过程,能够用科学的或接近科学的术语对自然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能够知道某些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个科学概念的应用范围。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表现是:
- 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简单的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或对他人提出的问题有正确的理解;
- 能否有依据地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
- 能否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简单的探究计划;
- 是否具有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
- 能否利用观察、测量或其他手段获得有效可靠的数据资料;
- 能否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判断获得科学的结论;
- 能否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
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应该是初步的,评价所涉及的探究能力情境和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实践活动和思维推理的过程也应该是简单的,探究结论的表达和讨论的方式也是简单直接的。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感,以及质疑问难、实事求是、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等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纳入学习评价。对科学态度、情感和观念的检测远比对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的检测复杂。它更多地要依靠教师、家长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到一个阶段后加以汇总归纳。应该利用好“成长记录",收集和选择学生的作品,如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作或照片,还有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感受与反思,对同伴学习过程的评论等,较为全面地展示学生的真实态度和情感,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
随着评价范围的扩展,科学评价的方式也应该多样。 除了纸笔测验,还要重视表现性评价,即通过有组织地收集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表现,如媒体成果、小制作、科学报告、观察记录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小学科学教材包括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具和教师教学用书等。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与开发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本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使教材起到支持教师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一)教科书编写建议
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它系统地呈现了科学学习的内容。教科书也是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材料和工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起着指引作用。教科书还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课堂上开展对话和互动的平台。 为此,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学生的学习为指向,从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到呈现方式上,要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单纯呈现课程内容。
1.内容的选择和编排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该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体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的统一。教科书应精选科学探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所选择的探究主题应对应本标准中的主要概念,并是小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进行学习的内容,同时要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教科书的内容应能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实践、 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拓展知识、开展更多的探究活动,并运用知识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教科书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弹性,既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也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
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应遵循一定的逻辑,以便使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完整认识。具体的编排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以科学概念的学习进阶为主线,以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为主线,以季节的变化为主线,以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为主线。
2.呈现方式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活动性、生动性和开放性。
要以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自主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表述,而不是以成人的角度和传授知识的方式来表述。 一般不以结论加验证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而要尽可能通过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小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对于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如指导性探究、引导性探究和自主性探究,在呈现方式上应有所区别,以体现教师指导程度上的不同。
教科书的形式力求图文并茂,尤其是要精选生动反映自然界事物的图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开发电子教科书,将图片、视频等更为生动的内容呈现形式引人到教科书中。
(二)学生活动手册编写建议
学生活动手册是教材的必要组成部分。活动手册不是练习册、作业本,也不是课外阅读材料,而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具体指导及学生探究活动的真实记录,它是将探究式学习方式落实于课堂的基本保证。学生活动手册应与教材配套发行。
学生活动手册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 体现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活动手册不应以呈现知识性内容为目的,而应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清单既要有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程序性指导,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己的探究过程。
- 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手册应该成为记录学生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档案。在呈现方式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为学生的记录提供充足和开放的空间。
- 体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联系。活动手册应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从课堂拓展到校外,围绕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提出探究活动的主题,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三)教学具开发建议
教学具是教学活动中供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所用的材料。科学探究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支持。精心设计的教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动手能力。编写人员在编写教科书的同时,还应该设计相应的教学具与之配套。
教学具的开发应注意以下事项。
- 学具包括观察和实验材料、制作材料及相应的工具。学具的设计,应为学生提供手脑并用、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载体。
- 学生身边易获取、成本低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首选学具。它是对正规生产的学具的必要补充。鼓励教师收集和自制学具,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 教具的设计,应着眼于帮助教师向学生清楚演示抽象、难懂的科学概念,提供课堂集体观察和演示实验的材料。教具不是学具的简单复制,更不能用教具的演示代替学生操作学具。
- 教学具的生产,应采用安全、无毒的材料,便于管理和使用。
- 教学辅助软件是一种数字化的教学具。它不应是科学知识的简单的图解,而应服务于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呈现探究问题情境、提供探究素材和信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四)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建议
教师教学用书的作用是帮助教师理解教科书和本标准 的联系,引导教师用好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编写理今 框架和结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教科书内容、活动的设计意图。因此,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应做到以下几点:
- 对本标准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解析,并和教科书的具体内容相对照,帮助教师在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之间建立联系。
- 对教科书内容的编排逻辑进行梳理,帮助教师理解教科书前后内容的联系、各单元内容的布局。
- 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解析,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参考,让教师知道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开展教学,同时还要鼓励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发挥创造性。
- 为教师提供课堂观察和评价的指标,帮助教师了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
- 关注地域差异,对不同地域的典型情况以举例方式进行引导。
- 可以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视频材料,或者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便于教师获取相应的背景知识。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课程资源,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质量,也会提高教学活动的水平。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有关人员应依据本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注意资源的思想性、科学性、 适宜性和经济性。
(一)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利用与管理
开展观察、实验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实验室是学生科学学习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主要的学习场所,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大经费投人,保证科学实验室建设的条件,配备满足科学教学要求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保证实验耗材和自制教学具的经费。每所学校必须建立科学实验室和仪器室,并按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不断提高实验室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学校还应为教师自制教具与学具提供物质保障。
科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恰当布置实验室 及周边环境,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 良好的环境。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场所,成为学生特别喜爱的学习场所,让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
学校可在保证完成实验教学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扩大科学实验室的功能,使其能为课堂外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应用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科学实验室中增设科学图书角、材料角、工具角、实践角、创客空间、成果展示角和专题研究中心等,使实验室发挥更多的学习功能。
要加强科学专用教室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要配备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设备完好情况,对消耗性材料和缺损报废的设备及时给予补充。学校应制订相应的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像使用图书馆一样,方便地使用科学 实验室。科学教师应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管理员工作的,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二)校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园环境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场所、设施等都是实施科学课程的有效资源。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与科学有关的资源,让校园成为科学学习的大课堂。同时,可合理规划、利用各类资源,建立校园科学学习中心,如校园气象站、校园种植园、校园养殖场、校园科普宣传区、 校园科学活动区、校园探索实验区等,让这些资源为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进行科学探究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三)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的社会资源十分丰富,应当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各地有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可聘请科学技术领域的有关专家作科学技术报告,参与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以直接针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活动。
要发挥各类科普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设立定点、定时、定人的科学教育基地,便于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参观和学习。还要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公园、田野、山林、自然水域、矿山等,以补充校内资源的不足。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常常可以提供很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有意义的科学议题,教师要利用好社会媒体,将这些科学议题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四)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互联网已经深人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资源以其信息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便捷性很好地弥补了现实教学的一些不足。利用和开发能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网络资源,成为当前科学教师的重要技能。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合适的方法(如在线学习、专题研讨、微课、资料查询等)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为教学服务;可以把网络资源作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资源,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学习评价。
教师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建设,为科学教学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网络资源的积累、共享有赖于全体科学教师的参与和贡献,如建立专门的学生科学学习网站、资源库等;运用各种网络工具(如资源网站、论坛、博客、 QQ群、微信等)促进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