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与自我
一直没怎么关注我最喜欢的工具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的一个细节:作者推出一个习惯后,还在每一个习惯后面标明是某某原则。直到昨晚一件小事的发生,才让我惊醒,我一直在错过书中真正的要点。
昨晚一时兴起,看小说忘了时间,隐隐约约记得还有件事没做,但直到23:58分才想起,每天的俯卧撑没做。这时犹豫了一下,决定明天再做,想着现在赶的话太形式主义了。
今天打开KEEP,自律给我自由,闪入眼中,我突然就后悔了。
自由,来自有规则的自律。如果没有这个规则,看似无拘无束自由,实则是更深的束缚。就像很多人一下班就玩游戏、看小说,非常惬意,但往往无聊、焦虑与空虚,也大多来自这帮人。
而原则,就是自我的规则。原则看似框住了自我,实质在保护它,让它能往一个方向成型,避免被无边无际的空虚摧毁。就像大家最认可的一种品质:靠谱,它就来自有头有尾、尽心尽力,以及长此以往,才长在一个人身上,被大家认可的。试想一个人有头无尾、浅尝辄止,以及时冷时热,没有规则,它的“自我”是不是个四不像呢?
所以,我要不要“形式主义”呢?虽说不要,但肯定好过没有。如果没能坚守原则,那怕是后面补上,但就像某样东西里面惨了杂质一样,总有点异样。原则相对于规则来说,原则更多地需要心底认同,规则更多强调行为上遵守。
想起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第四个习惯:双赢思维,作者强调这是人际关系里面领导原则。换句话说,任何人际行为的开展,都必须先考虑双赢。如果能每次都考虑到这点,那么人际开展必将越来越顺利,那么“高效”合作自然就容易实现了。
原则是必须要做到的,这很难,有没有更容易点的?有。
作者换了“习惯”这个说法,习惯比较好接受一点,因为它强调的是一种自然行为,而原则看起来是一种强制要求,让人心生压力与抗拒。
但过来人都知道,这两者最后是一样的,都是要做到某些事情。
越想越脸面发烫,懊悔。之前反感一些“死板”的人,提醒自己绝对不要成为这类人,现在终于明白,我在这件事上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以偏概全了,少数的人确实死板、让人讨厌,但不代表所有“死板‘的人都死板;二是”死板“是迈向通达的必经之路。随便举一些例子:
书法必须临摹,画家也要经历大量枯燥的练习,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华为也有个“先僵化,再优化,再固话”的经典方法论。
原则是什么?
刚开始它限制你,让你不快;
再慢慢地成为你的有力工具,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最后它沉入你的潜意识,成为你的底层逻辑,让你能站在它的”身上“自由翱翔。
找到你的原则,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