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文艺电影指南

《绿皮书》:各方面无可挑剔,像创意写作班的作品

2019-03-04  本文已影响4人  雨过湘南

去看了《绿皮书》。带着很大的期望去看的,看完之后却想,不过如此嘛。

果真不过如此?

诚然,《绿皮书》剧本扎实过硬,演员表演出色,摄影美轮美奂,配乐情绪到位,细节安排甚是考究,探讨的问题也颇为严肃。总之,这是一部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电影,但最终的感官体验却好像不那么回事。就像《Youth》里面那句台词一样——「人要么美,要么丑,夹在中间的只能说是平庸。」又或者人们曾经评价《风暴英雄》的话——「什么都好,就是不好玩。」

《绿皮书》

当然,《绿皮书》无论如何也说不上平庸,更谈不上不好看。可电影看罢,总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东西,令人激动的东西。或者说得更明白点,看完后,没有胸口受到重重一击的感觉。

就像一本创意写作班出身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这样说好像有点刻薄,可一时半会找不到更加合适的词句来形容。这里设置悬念,那里铺垫情绪,这里需要一个精妙绝伦的比喻,那里需要一段气势恢弘的排比句。对仗工整,技巧娴熟。一切无可挑剔。

例如影片开始时,黑人喝水的镜头以及托尼的反应,不认为过于工整了?再比如倒车回去捡饮料杯的镜头,还有影片最后,托尼和博士到家后一系列的镜头等等。

我赞赏《绿皮书》的坦诚,和勇于直面历史的态度,正如同我赞赏《爱在记忆消逝前》(The Leisure Seeker)致敬海明威的努力。

顺便说一下《爱在记忆消逝前》,这是去年上映的一部公路喜剧片,讲述的是一对老夫妻开着老旧房车出发前往海明威故居的故事。 影片在形式和精神上努力向海明威靠近,或者说致敬。主题也好,冲突也好,都可以看到导演的努力。总之是部颇有趣味并且让海明威迷满意的影片。

The Leisure Seeker by Paolo Virzì

同样,《绿皮书》没有刻意回避,没有自我辩护,没有额外的解释,一切只是展示出来。

但在另一方面,这种态度又似乎显得圆滑,诚意不足。它抛出问题,却浮在表面。它本已接近问题的本质,却又霍然离去。

以托尼和博士那场雨中冲突为例,当托尼说「我比你更黑」时,博士反问「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那么我是谁」。可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后面的反问并不能解决前面的话,只是以一个看似更严肃的问题压住了另一个严肃的问题。难道后一个问题就一定比前一个问题意义更重大吗?当然,我们并不能要求一部电影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电影所能给予的,惟有皆大欢喜的结局。

相比之下,门罗的小说就不会使你产生这种感觉。虽然我并不是很喜欢门罗,但只是觉得她那细碎的话痨写作风格委实令人昏昏沉沉,除开这一点,门罗偶尔也会给你惊喜。

我想,所有好的电影都应当巧妙地施展魔力,将身处现实的观众带入梦境,穿行梦境内的空间,深坠其中。而那些最优秀的电影随时都可能将你一脚踹回现实(诺兰:咦,有人找我?)。这么说起来挺玄乎的。可的确是我内心的想法。

抛开电影本身不谈(这话怎么像是对电影最大的否定,抛开电影不谈,还能谈什么),影片的一些细节倒是颇为值得玩味。其实我想,如果是资深爵士乐迷,或者对流行音乐发展史有着相当了解的人看这部电影或许更有趣。

看的前一天,我读了一会村上春树的《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这是村上的一本音乐随笔集,想必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看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拿起这本书读了一会——这会儿我还不知道《绿皮书》的主角是音乐家呢。虽说是音乐随笔,但内容相当详实。我读的第一篇,这位叫塞达·沃尔顿(Cedar Walton)的音乐人恰巧是一位爵士乐钢琴手!

因此,当我看到《绿皮书》里唐·雪利博士也正是爵士乐钢琴手,不由得想,怎会有如此巧合的事情,然而它就是发生了。总之,这类巧合的事情让我相当震惊,虽然似乎是第二回了。不仅如此,这位塞达·沃尔顿也以三重奏见长,当然,也会参与四重奏、五重奏。其职业生涯前期虽然经历颇丰,但没能打出名堂来,中期也一度转弹电子琴,那以后再度回归传统的爵士乐风格,总算声名鹊起。倒是颇有点像《爱乐之城》里男主角的经历。

村上在书中反复写到,「音乐这东西还是要去听现场演奏才能听出名堂」。因而在影院里,唐开始演奏时,我坐在影院里不禁想,喏,差不多算是现场演奏了,这就是爵士乐。但《绿皮书》并没有展现太多这方面的内容,即便是唐在黑人酒吧演奏那里,也不过寥寥几段,让人觉得不怎么过瘾。或许这就是我觉得电影「不过如此」的原因吧。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其时,电声乐器尚未得到大规模的使用,摇滚乐尚未崛起,爵士乐可谓如火如荼。片中三位音乐家所弹奏的皆非电声乐器,分别是大提琴、低音提琴和钢琴。

从左至右分别是大提琴、低音提琴、钢琴

中间那个又大又滑稽的既像大提琴又像吉他的乐器正是低音提琴(Double Bass),如今在流行音乐中已很少使用,基本上被低音吉他(Bass Guitar)所取代。低音吉他可能许多人也很陌生,人们更习惯叫它——贝斯(Bass)。其实「bass」就是低音的意思。

到了70年代,摇滚乐粉墨登场,传统爵士乐陷入困境,许多传统风格的爵士乐队要不干脆转型摇滚,要么投入电声乐器的浪潮,即便是最有信念的爵士乐手恐怕也认定传统爵士乐大势已去。看到这,不免每每担忧,唐·雪利博士后来怎样了?是否不得不投身电声乐器的大潮,开始弹奏电子琴,就像《爱乐之城》的男主角(名字忘了)那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