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的自己4 59/108

2023-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精简

今天继续阅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和《苏菲的世界》,我对人生模式和身份认同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模式中,这就是胜肽。

我一生都在寻找一种东西,就是父亲的影子,我会在书中阅读找到这个概念,我也会在现实的这种身份的人身上提炼出父爱的比较具象的东西,我也会因为这种原因在我自己身上观察自己和完整家庭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并进行修正。

这让我就有一种凡是做错的时候,一边积极歇息修正,一边为自己开脱,因为这方面是缺失,我们不可能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负责。

完整人格一直是我终生追求的目标,我一直在弥补这种缺憾,避免自己面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学会破除我执,也就是身份认同,也就是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丧偶式婚姻”等,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身份定义为自己在婚姻中只能依靠自己,这种身份认同也是在立场画出的界限,进入一种绝望状态,自我定格。它会把真我层层的包裹住,从而形成一种错觉。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要脱离这种绑定,我们要内观一下。

“没错!觉知是破除身份认同的第一步。要你放下身份认同是很难的,‘看见’是第一步——先要看到你自己认同某样东西,也许你没办法立刻放下,但是如果你能彻底了解到你认同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你,也不是属于你的,你就有可能从这个向外境追逐的噩梦中醒来。”

“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说实话,我曾经很长时间只要遇见一些不好的事情,我就会把当成是一种惩罚,为什么总是我?

我总认为自己是不幸的,才会遇见这样的事情。

我们会选择性地去看东西,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事、物。

至于如何选择,受到个人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信念、标准、价值观等的影响,完全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人每天环顾四周,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大脑会自动除掉。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我也有这种体验,尤其是高考失利后,我的的生活方式一下子切换到一种未知状态,去参军没有成功,去当老师也没有成功,最后走上了打工的道路,和自己设计好的生活路线完全偏离。

在我对生活完全绝望时,我选择了努力挣钱,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有时会高达20多个小时,休息两三个小时继续上班。

现在我接受了所有的一切,并心怀感恩,感谢自己强健的体魄,并对美好的生活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读书坚持学习,相信梦想,相信未来。

最后,我们必须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就像那一辆马车也需要好好维护一样,不然有一天寸步难行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