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传媒”生涯,竟是出于一次赌气

2022-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毕嵘时间管理

“既然河东有东方沙龙,那么我们河西就搞一个西方沙龙吧。”

当年的华东师大主校区就是中山北路校区(简称“中北校区”),不像现在还有规模大很多的紫竹校区。在中北校区的中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丽娃河,把校区分为河东和河西。

丽娃河

其中河东主要是文科专业,河西主要是理科专业。

在我大二那年,河东有一帮同学,搞了一个东方沙龙。主体是一个学生自负盈亏的咖啡馆,在这里面可以搞舞会,也可以举办画展、演讲、话剧、赛诗会。总之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所,令我们这帮河西的理科生艳羡不已。

我那个时候刚刚从河东的英语集中班回归河西,闻言立即拍案而起,这名字起得好生嘚瑟,欺负我们河西没人吗?

于是我就在一次聊天时一时兴起,提出要办西方沙龙,自然受到了同学们的追捧。

但是牛吹出去了,究竟怎么办这个西方沙龙呢?也跟河东一样吗?文科的那些东西,我们理科生可拿不出来。所以想来想去,决定办一份报纸。这个主意得到了系领导的支持。当即拍板,我们自己组稿,系里提供纸装和印刷。于是我立即招兵买马,在同学当中招募了一批记者、写手和美工。 

记者同学们一开始只采访系里的老师和同学,后来觉得没有太多料了,就开始采访河西的所有理科系的师生。一时间,数理统计系的这份《西方沙龙》报成为了河西理科生的代言人,一时风头无二。

而始作俑者东方沙龙,在经历了开业伊始的一小段红火后,迅速陷入沉寂,不久就关门大吉了。我感到失去了对手,激情消退,于是在坚持了一年以后,也因为兴趣开始转向创办世界语协会,就此放弃了自己的“传媒事业”。

其实东方沙龙的想法很好,有点像迷你版的哈佛广场。但据说它分崩离析的原因,是因为那群组织者人人个性张扬,谁都不服谁。他们在沙龙的组织方式、是否要盈利等诸多问题上争执不休,最后一拍两散。

哈佛广场

而我创办西方沙龙时,虽然也是意气用事,但理科生办事相对比较靠谱。编辑部中虽然也不乏针对稿件的取向、质量、呈现形式的争论,但都能最终达成一致,所以反而能做出成果。

这次经历虽然不算什么特别亮眼的履历,但却是我人生第1次从0~1操盘一个团队,为我后来。创办3个协会,乃至以后自己创业,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