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四

2022-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安妮的秘密花园

我们应该做的是:既自信又谨慎,在涉及意志可控范围之的事物时,我们要自信,在涉及意志可控范围之的事务时,我们要谨慎。这一点是很反常识,一般人会对自己可控的事物是十分自信,对不可控的事物是十分谨慎,而本书中却恰恰相反,突然让明白灯下黑的必然性和必须谨慎的地方。日常我们都要用清单板块来管理自己生活,工作,学习,避免遗漏及重复性

事物本身是无关紧要的,是无所谓好与坏的,但是要如何运用它们,则是要紧的事情

生活中的首要任务是:先辨别事物/分离事物

如同出海航行一样,可以选择船主、水手、出海日期和出海时刻,然后,暴风雨降临了,还有什么需要我担心的呢?能做的我已经做了,其余的事情是属于别人的-船主的。然而,船在下沉,那我怎么办呢?做我所能做的,随船下沉,不害怕,不尖叫,明白有生就有死的道理。

作者举得这个例子是在公元1世纪的历史背景下,这种心智令人叫绝,哲学家圣·奥古斯丁也曾深受他的影响,并将他的许多思想渗透到基督教教义之中,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中国处于春秋时代,道家也刚好在古罗马哲学各派喷发的时代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末年诞生,孔孟庄子思想是在佛教之后春秋时期,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爱比克泰德55年出生于古罗马东部弗里吉亚(Phrygia,今土耳其境内)的希拉波里斯古城(Hierapolis)的一个奴隶家庭。不知道他父母给他取的名字,ἐπίκτητος(希腊语,意大利语为EPíktetos,英文为Epictetus)在希腊语中意味着"得到"或"后天",柏拉图的法律中的解释为"添加到人的遗传特性"(added to one's hereditary property)。 童年时(60年)被卖到罗马的爱帕夫罗迪德(Epaphroditos,原为尼禄的奴隶,获悉成自由人后做尼禄的秘书,权重一时)。为奴期间,爱氏展示出了哲学天赋,在听了斯多葛哲学家鲁佛斯的课后,对斯多葛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所幸的是主子很器重他,允许他学习斯多葛哲学知识,声望的上升使他能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爱氏身体孱弱,一腿残疾。残疾原因有两种说法,一为主子摧残说,一为小儿麻痹症说。

爱比克泰德一个身带残疾的奴隶,有一位学生深受他思想的影响--皇帝马可,也就是沉思录的作者

不由的感觉所有发生都是好事,由于爱比克泰德在苦难中成长,无论是童年还是他的成人后都是苦难多于幸福,但是他拥抱痛苦,并且找到哲学,抚慰灵魂。

沉思录中还提到一个例子,在技能娴熟的球员身上,不会有人担心球是好的坏的,而是关心投球和接球。而这个过程中只有技能、技巧、速度和判断,如果为未知焦虑不安影响当下需要谨慎的可控,比如每个人都在喊口令,而非关注眼前自己可控的部分,那么就会全场只有口令和失控

这里让我想起佛家里面的一个故事,小和尚问老和尚修行,怎么修行,老和尚说,打坐,挑水,砍柴  小和尚又问怎么知道修行到了呢,老和尚说,打坐就安心打坐,挑水就安心挑水,砍柴就安心砍柴,摒弃不可控的杂念

我应该早点遇到这本书的,好书需要慢慢读,这一章和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说的某些话一样,读书本来就是很私人的事情,是不可能批量,读书就是为了得到知识,开悟,然后使用,把自己曾经懵懵懂懂的细碎串联起来,穿成智慧

无论是否命运有定数,比如了凡四训中所说的,你遇到的一切事情都有定数,那实在无需纠结好坏之分,只有接受必然,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你的职责就是以适合事情本身的方式谈论和安排它们

我们应该做的是:既自信又谨慎,在涉及意志可控范围之外的事物时,我们要自信,在涉及意志可控范围之内的事务时,我们要谨慎。

这个里面的自信指的是我们有勇气去运用智慧解决未知,而非根据本能恐惧未知,如同猎物被猎人追赶最终掉入陷阱,恐惧会失去判断力,而如果自己原本可控的范围内自信就会出现灯下黑,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打击自信,造成恐慌,失控。

以正确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而非别人给的标准,外界的标准,外界的舆论情绪化等等。

其实这一章我是恐惧的,因为它太一针见血了,一直不想思考这个问题,哲学确实是医生,哲学确实是人类瑰宝。

作者说神使人既是自己与自己的作品的观察者,又是它们的解释者,我们应当听从自然的命令,去开始与终结一件事。沉思、理解、与自身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方面的范例。你至死都是这些事情的观察者。

一个优胜者在他所占优势之处,总是比劣势者拥有的更为丰足,就无需嫉妒或者抱怨。

一个出卖自己获得钱财,得到财富,却私德有亏,同行之人不屑与伍,优势之处他得到财富,那么劣势呢?比如著名的和珅

贫困和富有的相对

我周末见一个朋友,她说她喜欢翡翠,我和她一块去专柜看,她说看中了87万的一个镯子,我当时有点蒙,之后吃饭她跟我讲,她的小姐妹有的一个月消费就是5-6万,奢侈品包包家里堆成山了,她眼里全是野心和羡慕,我当时看着她,她说她觉得自己还是穷了,这几年都在奔钱,我当时心里也是呵呵达,曾经也遇到个女孩,也是对自己很舍得,无论是消费还是赚钱都很拼,但是都说自己穷

我觉得书中说的对,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贫困,而是关于贫困的观点

收入和开支必须平衡,人也无需太多欲望,最终大家都会走,所有都会没有,关键是你体验了什么,是资本家们的操控消费了一生,还是感知了些什么,人生其实很累,拥有越多,越需要负责越多,灵魂拥有身体,就需要为了身体吃喝住,还要为身体的贪念杂念负责,所以无论是佛家,道家都强调静坐,观察己身,用灵魂去观察身体产生的本能欲望,去察觉什么引起的,是外界还是内在,寻找本质获得安定

爱比克泰德一生清贫,他长期居住在一所小屋里,一张床、一领席、一盏灯,房门从不上锁。据说他原有一盏铁灯,后被人偷走了,于是他满足使用泥灯,他们偷走了他物质上的享受,却拿走不了,并且永远也体会不了智慧上的丰盈。

满足才是人一生最难学会的课题,大多数人就如同书中的奴隶一样,获得了自由后,又要生存,要了钱财生存当了男妓又失去自由,后又要权利,忍受长期的服兵役战争,最后成了元老院议员,进入元老院,继续被奴隶,要学习放弃一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察觉到减少欲望的必要性。

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所能控制的东西,其他顺其自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