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别人好,不为国计民生,什么样的观念适合安身立命?
人的一生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面对,一个是生存问题,另一个是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两个问题却几乎需要耗费一辈子去完成。如果还能有更多一点时间,照顾好自己关心的人就已经很难得。若还能有心思为陌生人付出,已是人世间莫大的温暖。
人还在为了生存四处奔波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能力真正的为别人好,因为自己都照顾不好,却还想要去照顾别人,不是很可笑吗?不过也总有的人,自己过的一塌糊涂,还在一心想要为别人好,还在为国计民生忧心忡忡。出发点当然没有错,可是真的能够做到绝对客观、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的为别人好吗?就算能够做到,可连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又能在多大程度帮人解决实在的问题呢?另一方面,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是国家大事和政策方针真的是一个普通民众能够理解和左右的吗?
后续等到一个人已经解决生活的必要所需,知道该如何过好自己一生的时候,便往往开始着眼于过好自己的生活。他们有能力但没有更多时间去帮助或是教导别人正确的生活,此时教育别人已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事情。而知道如何过好自己生活的人,国计民生大事如何对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如果只是为了生存,或是为了生活的更好,外界的事情要么没能力管,要么没必要也没时间管。所以苦心冥想帮助别人或是改变国计民生的想法真的有必要吗?如果有那样的时间,干嘛不用来提高‘安生立命’的本事?
因为解决人生的两大问题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一个人的时间终究有限。回想以往‘’为别人好’或是别人‘为自己好’的经历,别人是否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呢?而自己又能帮助别人到何种程度呢?倘若国计民生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动,世界真的会变得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
有人说:"大多数人都想要去改变这个世界,但罕有人想要去改变自己"。曾经为国计民生的呐喊助威,最后换来了些许的改变吗?曾经一次次情真意切地为别人好,他们真的好起来了吗?其实最悲痛的不是世界并没有因为自己而有所改变,最悲痛的是自己到最后没有任何一点改变。而往后又寄希望于谁能来帮助自己解决生存问题呢?又如何才能找到过好这一生的答案呢?
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做了某一件事意味着不能再做另外一件事。时间就那么多,自我的人生只能经由行动的积累来改变。所以试着将焦点从为别人、为国家、为社会转而集中到自己身上。改变自己才是改变外界的起点。而行动是改变的前提,选择是行动的前提,观念是选择的前提。
无论是出于心理需求还是物质满足,亦或是为了解决人生的两大问题,付诸行动之前,都需要正确的观念作为指引。所以不单要拒绝那些无用的信息和无效的行为,更需要竭尽可能利用节省的时间找到有用的知识或者正确的观念。然后按照其中的指引,结合自身的情况,再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后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安身立命的两样法宝,一样是自我的操作系统,一样是时间。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操作系统并不一样,时间利用的效率也不一样,最终的结果也就千差万别。大脑操作系统比较低级,那么做出的选择质量也就不会很高。往往行动也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所以在大脑中放入合适的观念,直至操作系统完成更新迭代是首要的第一步。
合适的观念不仅仅只是正确,譬如‘为别人好’,‘关心国计民生’也都是正确的观念,可是却没有解决具体的问题,也许一开始觉得收获满满,但是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合适的观念是要于己‘目前可用’且‘长期有用’的观念。毕竟安身立命也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且‘长期有用’这一条评判标准就已经可以屏蔽大部分垃圾信息。
其次仅仅知道某种观念不好还远远不够,因为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东西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东西。要知道人活一世不只是为了解决生存,还有如何过好自己一生的问题。所以合适的观念最好还能符合自我的人生规划。
若是每天都能做有用的事情,那么为别人创造了价值,自然也就能够收获相应的回报,生存问题也就能够得以解决。如果每天的生活都能按照想要的样子,那也就在按照自我的意愿过完这一生。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也就此有了答案。至此,人生的两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
常存畏天之念,而慎静以缓图之,则善耳。——《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节选)
作者|花布衣
文图|《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