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思考:精神的传承
文/柒柒 365-005
最近我主页上输出的读书笔记少了,你们会不会觉得我"三分钟热度"?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我最近开始接触几本史学著作,于是读书速度自然慢了许多。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深”。年龄越大,就越觉得一篇篇英雄故事,是一次次人生体验,更是一次次心灵播种;越是懂得人情世故,就越觉得历史的教训越加深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令人可悲可泣的悲剧,也有太多使人可喜可贺的奇迹。有的令人惊叹,有的使人感慨,有的让人扼腕叹息,有的让人倍感幸福。
于是,近日,我也在网上粗浅地翻阅很多史书,想从中找一本合适自己的书,当作入门级教程。对比几本史学作品之后,我最终选择了《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
说实话,我曾经读过《圣经》,也读过《塔木德》,也读过很多国外名著,唯独没有认真读过自己国家的史书《史记》以及四大名著,由此错失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段时间,趁自己不那么排斥古文的时候,我想认真地拜读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在“二十四史”中排在首位,其史学价值自然不言而喻。然而,《史记》的成功不仅仅是在史学领域,在文学领域,它同样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司马迁文笔朴素凝炼,叙事说理意蕴深邃,人物描写鲜活生动,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令后人大为叹服。鲁迅先生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采斐然的《史记》为汉语贡献了很多成语和名言,我们写作时经常会有意无意地用到它们。比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之外,《史记》中还有不少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名言,引人深思,总会给读者或多或少的启迪。
《史记》不仅是史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着,更是一部名垂青史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生平传记。司马迁身上闪闪发光的,是史学报国的家国情怀,是奉献为后辈的担当精神,是潜心攻关的学术风范,被后人誉为史圣。
司马迁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流芳百世,而是告诉后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一个准确无误的历史,一个可以让人从中学习经验的历史。实际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所讲述的东西,而在于实际背后的书写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把它给写下来的。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中国"史圣"用真真切切的成果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人间完事出艰难",一切伟大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苦努力。对于这个朴素道理,司马迁笃信无疑,更身体力行。
为了保证史料的真实,他在二十岁时就走访全国各地,向当地的老人询问当年的历史经过。
后来因李陵事件,汉武帝将司马迁入狱并处以宫刑,但他在承受精神和肉体的巨大压力下,坚持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这些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中所闪耀的光芒,照亮的是不仅是一个大国历史文化财产,更是一个大国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本来太史令是一个普通工作,很多人都做过,但是司马迁极其认真地看待这个工作,以至把它变成一种vocation——这个词在英文里有一种宗教式的意涵——是一个calling,是更高、更神圣的声音召唤你去实现生命最大的意义。在原本微不足道的太史令工作上,司马迁有近乎宗教式的自我提升,这个提升不在于别人怎么认定他,而在于他如何认定自己。这部分来自他对父亲的崇拜,如果进一步溯源,则还有历史、传统、家世所给予的一种命运让他不得不承担。所以,“太史公”三个字含有的宗教式情怀,在这个信仰面前,其他的都没有那么重要。也是从这里,我们才能理解司马迁生命中的悲欢,以及种种决定。如果没有这种宗教性的坚持,司马迁不可能在遭遇到这么大的打击后还能坚持下去。——《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