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情绪了,父母这样处理最有效
01
这几天甜甜经常生闷气。
昨天从小区门口往家走,迈一小步就看看我,如果看她一眼,她还往后退一步,头再低下来,用那幽怨的小眼睛盯着,小嘴微微撅着。
只要一看这表情,我心脏就收紧,呼吸急促,火山的岩浆先窜到了五脏六腑,小公主林黛玉气性又来点燃老娘的火山了!出口?不能出啊!
默念:不能打、不能吼、都没用、都没用……
这次打算冷处理——不理她,往前走。
看我真的头也不回,她居然先崩溃了,两嘴一咧就要哭。还是给个台阶下吧,走过去逗逗她,也不笑,就说了句:坏妈妈!
“坏妈妈?妈妈怎么坏了?”
“你不让我玩充气城堡!我要玩到放气!”
“噢,你没玩够,还想再玩一会儿吗?”
“嗯,我要玩到放气再回家!”
“这样啊,这次是妈妈不对,妈妈没有尊重你的意愿,就想带你回家了。但是,天快黑了,如果我们再玩到放气就会天黑,外婆就很担心咱俩。”
“天黑,就看不见路了,必须拿着很亮的火把才行。。。。。。”
讨论起天黑走夜路的事情了,不哭哭啼啼上演苦情剧就是快乐的一天。
02
今天是养娃的第1600天,养娃既养身体,也养心理——甜甜最好不生病,最好不哭不闹。
当然,这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理想,理想型孩子是不存在的,这跟“理想型父母不存在”是一个道理。
可是生病有医生有药,能治。生气了有情绪了,去哪找医生来治呢?
妈妈?妈妈是不是医生还要打个问号呢。一般人真治不了,就算治好了,也是治标不治本。
我也是新手妈妈,还是一个顶着理工科脑袋的妈妈,对“情绪”都是直来直往——跟娃讲道理。
为啥生气?
这个事情不值得生气。
刚才是因为…………,所以你可以去做别的
现在太晚了,到睡觉时间了,你要睡觉……
后果就是,甜甜对我也是直来直往——大哭,大喊,继续生气,连续暴击。
03
其实,很多教男女沟通的书都说了,男性关心解决问题,女性关心情绪。
孔子他老人家早就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孩子和女人一样,尤其是小女孩,相比解决问题,他们更关注问题所引发的情绪。所以,如果这个时候先端给他们一盘全能方案大餐,基本就只能等着他们把这盘菜反扔回来了。
长期以来,作为女性,作为妈妈,我们没有从自己身上总结出心得体会,还想用惯性的力量来试图解决问题,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条理依然清晰,事实非常正确,道理浅显易懂,结果非常沮丧。明明自己吃亏多年,还不困惑为什么又被孩子打败。
作家蓑依讲过:给别人下结论或引导别人下结论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主持人也一样。
父母也一样。
杨澜和鲁豫的主持风格,被很多人对照,甚至有人专门剪出鲁豫采访杨澜的视频,差距立见。大众印象里,鲁豫是有锋芒的,她有表达自己的惯性欲望,时刻准备“我要说”;而杨澜,是微笑着的“知心姐姐”,耐心地等你说。
很多人一边吐槽鲁豫,一边扮演着鲁豫。其实咱和鲁豫都是一类人,都想表达自己,都没耐心听别人说完;就算听完,还要下个结论。
在对方听来:你一点都不关心我说了什么,你只是想办法证明你才是对的。
在孩子听来:我都这么难过了,我都哭了,你还说道理,你是生我气了吧,是在批评我吧,是我错了吧。
父母本来就高孩子一等,特别自然地当起了“权威”、“评委”、“专家”、“老师”、“指导员”、“政委”……这些身份,这些标签,是我们给自己贴上去的,不是孩子赠予的。
我们按标签表演,孩子还不想当学生配合呢;我们在自嗨,孩子在自虐,想继续求关注啊,求你把那些身份卸下来,求你当回温暖的“爸妈”——求你别先关注对错,抱抱再说;求你在讲道理的时候,先让孩子坐在你的腿上;求你在跟孩子说“不对”的时候,手自然而温柔的搭在他的肩膀上;求你先摆出爱与包容的姿态,再讲出对与错的道理。
孩子先感受到被爱,才会接受新的信号。就像智能手机,装好了各种功能APP,但没有网络,全部失灵。爱就是可以激活所有功能的信号,而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它。林文采博士在《心理营养》中说,如果孩子的五大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他将用一生来寻找。
答应我,下次再碰到孩子有小情绪的时候,先给出爱的信号,让孩子先连上网;给孩子一个表达情绪原因的机会,让孩子情绪的闸门缓缓打开;给孩子10秒钟的等待,让他给出一个回应。
父母改变了,孩子自然就会改变。父母学习而且应用了,孩子自然就会跟上你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