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宠简友广场想法

迤沙拉,村巷里隐藏着明朝久远的故事

2022-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笔随心愿

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看似平常的村巷里面,隐藏着的却是明朝久远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追随郭子兴起兵反元。后来,他拉起自己的军队并渡江攻克集庆。先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军,招降方国珍部。平定南方后,兵锋直指北方的元朝政权。

1368年,乘着北方的混乱,派徐达从河南、常遇春从山东起兵北伐,两路大军互相呼应,齐头并进,会师于德州,直逼天津直隶。元顺帝率百官弃大都而去。明军乘胜荡平中原、西北和辽东诸地。

据守云南的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返回漠北的道路已经阻断。朱元璋派使节招降被斩,龙颜大怒,派兵征讨。

洪武十四(1381)年,朱元璋令颖川侯付友德为帅,沐英蓝玉为副将,领兵30万征讨云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洪武开滇”。江苏及邻近几个省征招的青壮年新兵,在当时南京城郊外的大坝柳树湾较场集结、编练和合成。成军后向云南开进。大军进入贵州后,在普定与元军打首仗,获胜后乘胜进军围攻昆明。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眼见城池将破,弃城逃至昆明城外一个小寨子时,亲随逃散,走投无路,刎剑自杀。

攻克昆明后,付友德分兵平定云南全境。

平滇后,付友德和蓝玉率领10万兵卒班师回朝复命,留下近20万大军由沐英统领,分兵驻守云南各地,史称军屯。为了开发云南,明朝还组织了大规模的民众和商人入滇,史称民屯和商屯。这些措施的实施,弥补了云南的人口,安定了社会环境,促进了生产恢复和经济发展。

由于是靠征战平息的,为防止元朝军队残余势力和当地势力复叛,这20万大军一直不敢撤回。这些远离家乡的征人就永远留在了云南。身负军籍,他们不敢擅离职守,因为那样会连累故乡的亲人。后来,朱元璋驾崩,其长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朱元璋四皇子朱棣两次起兵终于篡位成功,史称明成祖。之后迁都北京。他们对朱棣篡位是不认可的,这可以从迤沙拉村民家中香案墙上写的"天地国亲师"上得到证明,把中国人家中通常写的"天地君亲师"巧妙地作一字改动,其心意昭然若揭。

朝廷大事不断,早已顾不上这些戍边的将士。沐英在丽江建沐府,从流官变成了土官,子孙世袭其爵位。其下的将士,以XX营、XX哨的建制,分兵驻守云南各地。战事平息,驻守之地再无硝烟。关山万里,回乡无望,漫漫长夜,征人们把对江南家乡的思念化作两行清泪,拉进二胡的倾诉里,吹进羌笛的幽怨中,弹拨在琵琶的清音里,演绎出了谈经古乐那特有的江南丝竹韵味。“关山万里故乡远,征人一去不复返。日思夜想归无计,佳节思乡泪成行。"是他们境况的真实写照。

迤沙拉作为西南夷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附近应该有军队驻守。时光流逝,标致的汉家小伙子们都到了成家的年龄。营寨外劳作的彝家阿咪子吹着动听的口弦,热辣辣的目光撩拨着他们年轻的心鼓。眉目传情的互动中,他们的爱情修成正果,转兵为民成为他们最后的归宿。

古话说,到哪山就唱哪山的歌。这些兵卒孑然一身,要想在当地安家,必须要入乡随俗,方能融入当地的社会。他们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变更族别,从汉族归化为彝族。这种风俗并不为彝族所独有。在现实社会,外族人要与回族人通婚,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归化为回族。二是上门入赘,付出的是自己的孩子三代不能随自己姓的代价。他们或许是出于自愿,或许是出于无奈。不管他们究竟出于哪种情形,作出这样大的两个改变,代价还是很大的。从每户人家的族谱中都清楚地写明祖籍是南京大坝柳树湾这一点看,可以理解为他们内心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抗争。似乎在向人们宣示:我不是真正的彝族人,我的祖先是汉族人,明朝时期,他们从南京来。在村里流传至今的谈经古乐,是他们思乡情绪的拆射和渲泄。

在中华民族的演化历史中,普遍的情形是少数民族归化为汉族,汉族归化为少数民族的情形比较少见。在当时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这些军屯的汉家小伙子们作出的这两个重大改变,使迤沙拉成为全中国罕见的汉族归化为彝族的上门女婿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