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人生效率手册》都学到了什么?
文|翌汐
这几天在kindle unlimited里偶尔遇见的书。百度搜索了一下作者:
张萌,毕业于北师大,英国语言文学与经济学双学位,后保送留校直博攻读功能语言学与脑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85后连续创业者、《人生效率手册》课程作者、时间管理研究者、公益领域研究者、演讲领域研究专家,现任“极北咖啡”(连锁体验X)创始人兼CEO,同时是GYL全球青年领导力创始人兼CEO。2014、2015 年博鳌亚洲论坛发言嘉宾。
目测本书是在喜马拉雅FM开设的时间管理课程为背景所出的吧。个人感觉信息量密度不高,采用扫读的话,可以很快读完。于我这种只要有学习方法类的书都要扑过去瞧一眼的人来说,道理老生常谈,没太多新意,当然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内容,权且记之以汲取精华。毕竟,读一本书能有所收获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张萌在书中一直提的她自己的例子是“1000天小树林计划”,为了提高英语水平,每天早起去小树林里练习英语,坚持了1000天,终于掌握了这项硬本领。因此全书的基本方法论就是早起和坚持。
那么如何确定你需要练成的硬本领呢?书中提出了“七个人物法”:
- 你最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是谁?
- 写出他(她)具备的3项核心竞争力,也就是硬本领。
- 找出7个你想要成为的人,分别写他们具备的3项硬本领。
- 圈出他们所共同具备的硬本领。
由此圈出来的几项本领,就是你接下来需要修炼的,靠它们吃饭的硬本领。
那么,接下来就是要一项一项修炼这些硬本领。
这里有一个注意点,就是一项一项,因为硬本领的修炼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所以要慎重选择要修炼的技能,然后运用一万小时定律来专攻它。
-
这里不得不离题说一下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是由《异类》这本书在安德斯·艾利克森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延伸所提出的,指的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一万个小时。而之后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对这个理论提出了驳斥,认为一万小时定律并不严谨。
-
一方面一万小时的研究是基于音乐学院小提琴手的统计数据,一万小时的说法并不确切,且如果不是采用刻意练习的话,哪怕投入一万小时也不足以成为专家(就像我们每天开车,并不是说开了一万小时技术就能娴熟得媲美赛车手);
-
另一方面,刻意练习的适用范围也不能涵盖所有,它更适用于明确操作技巧和标准的技能,如小提琴、体操动作等,当然也在研究用刻意练习方法慢慢延伸到其他领域。
-
因此,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其实是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的。
当然本文并不涉及其中的辩论,一万小时定律,成功学作者们足以用来鼓舞人心。
姑且抛开一万小时定律的准确性,作者在书中说要用一万小时定律来将计划拆分到年、月、日,确定每天需要投入到磨炼技能时间。她打的比方还是用英语学习: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学校课程大概能提供5000小时左右的学习,那么剩下的5000小时要分3年时间自行完成,分解到每天就是3~5个小时。为了挤出时间来学习,就只能早起,每天坚持7点以前起床练习英语,最后收获成功。
我读这部分的收获是
- 确立需要练习的硬本领,要有足够的耐心一项一项攻克;
- 充分考虑训练技能所需要的时间成本,然后拆解计划到年、月、日;
- 坚持早起。因为早上没有微信、电话等干扰,更容易专注。
作者还提到精学和泛学体系的建立。早起这段时间因为有大块不被打扰的时间,所以适合用来精学。而晚上的时间更适合用来锻炼(身体也很重要)和泛学(听一些平台课程之类)。
演讲技巧部分我读下来的印象不深,大致就是演讲要提前写稿子,并且反复练习,才能在上场以后游刃有余。要根据听众的关注点不同来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平时用专门的演讲笔记本来积累素材,特别是要积累“彩蛋”,也就是万一在演讲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时(比如忘词)可以用来救场的关键素材和话题等等。
书的后半部分讲到的极北咖啡以及各种手册工具,我个人觉得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更像是给她自己创立的品牌做软文…
整体读完以后的印象是:成功鸡汤快餐文,并且有软文嫌疑……
但有其可取之处,比如我开始争取将自己起床时间从6点提早到5点,争取2018年能够提早到4点。又比如坚定了2018年专心提升写作能力的决心,不奢求一蹴而就,也不再左顾右盼地企图兼顾其他技能。
由此,此书也融于我的生命中了罢。
以上。
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