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 中医解读 看透本质

得渊老头从不同视角谈健康,疾病

2021-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得渊社展难经派上古中医智慧导师

大家好,以下的内容是我师父得渊老头手打,我相信有缘的人自然会看懂它!!!这些内容既揭露了中医界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同时也讲述一些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健康知识。不管你是中医医生还是养生健康爱好者,这些内容都会使你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正确认识自己的健康和疾病!好了不说废话,进入主题!

中国人都知道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在当今的现实中,为什么我们的很多疾病用中医治疗效果就不灵了呢?前一段时间我发表过中医必将亡于药的文章!难道只是中药质量降低的问题吗?为什么中医不能治疗当今的急病,危病?为什么即使是慢性疾病用中医治疗时而有效时而无效?到底我们老祖宗的东西灵不灵呢?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从新回顾历史,在历史中找寻我们的答案。大家知道中医的发展实际上是在<<皇帝内经>>立法,张仲景著书<<伤寒论>>以后。也就是说后世的中医其实都是在学习内经和伤寒学说!在后世的不同历史时期也相继出现了以自己经验为特色的大师。特别是金元时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一些中医大师,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内经和伤寒论学说,并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分支体系。突出的有刘完素的寒凉派,主张火热论,认为疾病多由热起,疗病多用寒冷药物。有张元素的易水派,强调脏腑辩证病机学说,疗病以生克制化理论为主。有张从正的攻邪派,主张病由邪入,疗病以攻邪为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对补法。有李杲的补土派,独重后天脾胃,疗病以补脾胃为主。有朱丹溪的滋阴派,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疗病多用滋阴降火法。到了明朝末年,由于温病流行,叶天士等人又创造了温病派。不可否认历代的各位大师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深想一下,这些理论的成立必须是在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特殊的体质上!!!!!!也就是说一个特殊的时期人类会有一个特殊的体质,针对这一特殊的体质也必然会有一种中医理论能针对性的解决这个历史时期这个特殊体质下出现的各类疾病。比如说在朱丹溪的年代,人的体质是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如果这个时候你用张从正的攻法来治疗疾病,那么结果就是疾病不仅没有治愈反而会越治越重。那么在近代和当代我们所处的这个历史时期,我们的体质是什么样的呢?当代的学院派教科书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甚至一些专家教授都没有搞清状况,只是把上述大师的理论,用自己所谓融汇贯通的经验教授学生!!!那么到底在我们当今社会我们该用什么样的中医理论立法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各种疾病呢?

其实清代末年郑钦安大师,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只是由于派系之争,以及新生儿 西医的打压,以至郑派不能发扬光大。但面对目前中医即将灭族的形式下,郑派以其高效治疗急症,危症,疑难杂症的优势逐渐被患者接受,但在当今社会由于金钱至上的人性扭曲,以及医患纠纷的增多,郑派济世救人的理论也必将是坎坷的艰辛的。

郑派祖师郑钦安清末年间人,传世之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园通>><<伤寒恒论>>。后世称其为扶阳派,火神派。以后简称扶阳派。

扶阳派认为:天下万物分阴阳,万病亦分阴阳。阳为主阴为从,各脏腑器官组织的运行全靠阳气的输布和推动。因此疗病应在,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基础上辩证用药。

那么我们到底是不是“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既阳虚的体质呢?郑师根据内经要旨和伤寒之原则给出了下列评判标准:

          一 阳虚:舌青滑、淡白、有津液,脉无神、浮空细微无力,其人喜安静、目瞑倦卧、声低息短,面色嘴唇色淡白灰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少气懒言,二便自利,身重偎寒,自汗肢冷。

          二  阴虚:苔干黄、黑黄、无津液、有芒刺,六脉长大有力,其人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面唇色红,口渴,喜冷饮,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口臭气粗,二便不利,身轻恶热、烦躁谵语、潮热盗汗。

根据上面的评判标准我们的体质是不是阳常不足一查便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不能阴阳平和而是阳常不足呢?下面就是影响我们体质的主要原因:

(一)  内外受寒

科技的发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前所未有的享受,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受寒机会。张景岳曰:“寒之为病,有寒邪犯于肌表者,有生冷伤于脾胃者”。寒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

首先是空调寒邪犯于肌表。

在夏天,气候炎热,人的毛孔常常都是处在开放出汗的状态。外在的寒邪最容易从表面的肌肤入侵。人们常常是在30多度的室外环境,一步进入到室内空调(大多数在20多度),温差至少在5度以上。现代所谓的空调病,其实是外感风寒了。

人体早已经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有了一套适应四季的生存规律。毛孔的收敛开放,也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现在人为的调控了温度,使到身体毛孔的开合混乱了。忽冷忽热,就像气候反常的年份,生病的人会增加一样。空调的普及,也使患病的人增加了。

其次是过食生冷(生冷伤于脾胃)。

冰箱也给我们带来了反季节的享受。雪糕、酸奶、冰镇饮料、冰镇水果、凉茶,所有让你从内而外凉快的东西,在夏季都卖疯了。同时,我们增加了古人没有的从内受寒机会。冬天吃冷饮,更是雪上加霜。

冷饮损伤的是我们的脾胃,脾胃功能主控着身体吸收营养。脾胃受冷,表现为脾胃虚弱,消化和食欲差,或者是胃强脾弱,食欲虽好,但不长肉,只是造粪而已,身体不能在食物中吸收到营养。从大便可以看到未化的食物。

在中医来说,保脾胃是很重要的,不但是为了吸收营养,而是药物的吸收也要靠强健的脾胃。药物吸收的好,药到才能病除。

(二)  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同样会造成阳气受损。这也是有赖于电灯和发电机的发明。

古人都是顺应太阳的出入而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乃天人合一。现在我们不畏惧黑暗了,因为电灯使夜晚也可以像白天那样明亮,让我们每天有更多的时间加班、娱乐、寒窗苦读。此乃我们自以为的“人定胜天”。逆天而行,只会导致阳气的衰弱。

(三)房劳损阳伤肾

在地球上,恐怕最纵欲的是人了。除了人以外,所有植物动物,都有固定的交配繁殖季节。交配季节过后,就休养生息。并不是像人那般,随心所欲,随性而为,过于放纵欲望。只要还能人事者,没有哪个月份停息过。现在的伟哥,连阳萎都能通过透支生命来享受性趣了,直至精尽人亡。

不过,这不是现代人才有的。在《黄帝内经》中早已有对此的描述了: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生,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当然,不是要个个都禁欲。各人按照自己的身体情况调控好了。还有就是注意房事后,往往出汗,此时毛孔开张,身体刚刚经过劳累,最容易受风寒,要注意保暖。

(四)七情内伤

人生病的机理,不过是内因和外因两种。外因就是自然界存在的,我们不能控制的严寒酷暑、风霜雪雨从肌肤入侵,即是外感风寒。而内因就是自己的情志,喜怒忧思悲惊恐都可损伤我们各脏腑的阳气,情感问题,社会压力都会耗伤我们的心神,心神就是我们的心阳。

(五)西药的滥用

自抗生素问世以来,人类开始了无休止的与细菌和病毒的战斗。抗生素在治病的同时,让人体的正常细胞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以中药属性来分析所有消炎之品皆是苦寒泄下之品,长期大量应用必然会耗伤人体正气既阳气。很多人一点发烧感冒,各种抗生素就轮番使用,升级使用。再不行,就加激素。暂时好转,稍有风吹草动,又再反复使用,或者长期依赖激素。往往越治越差,体质急剧下降,出现久病必及肾的情况。 开刀手术,放疗化疗对人体的损害更是巨大,虽短暂的阻断病邪发展,但最终会导致阳尽人亡。所以,你会看到许多有钱的主儿,耗尽钱财,用尽先进的仪器,仍回天乏术。如果你没有那么多钱的话,也许也是你的福气,减少机会让那些西药和机器过早的要了你的命。还是那句话:财多身子弱——原来是这么个道理。

(六)滥用苦寒 ?

现在的清热下火之理,已经是妇孺皆知了。这就是清热派比火神派成功的地方——垄断了民众的思维,好多人误将中药和凉茶等同了。特别是南方,家家户户都煲会凉茶。君不见街上的凉茶铺都是连锁经营的,王老吉、黄振龙、邓老凉茶(连中医泰斗邓铁涛都买方出凉茶,搞笑的是,竟然是他给火神派的李可老中医的书题词的)等等,遍地开花。

广东省中医院的雒晓东网上的帖子:北人南人孰之阳气更亏乎?北方冰裂之地,冬长夏短,天地多寒而少暖,其人腠理密,阳气虚于外而实于内。多热饮热食,助内在之阳气,故北人阳气不易亏也。 ?

南方天地所长养,天气暑热,其人腠理疏松多汗,阳随汗泄。常饮凉茶冰水,少食辛辣,阳气多伤而少助,故南人阳气更虚?

因此,则南方更宜仲景之学,养生则宜时时处处顾护阳气,治病则应不忌大剂回阳。

民众愚昧到也算了,许多的医家也是阴阳不辨。这也难怪,据《中医火神派探讨》中说,从清朝开始,有位叫叶天士的人将温病学说推至鼎盛,百余年来,私淑者众。以致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风气,相沿日久,则形成一种倾向,不求经旨,拘守成法,脱离辨证。。。所用之药大都是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丝瓜络、薄荷之类的所谓轻灵之品。。。畏温热而喜寒凉。。。亦有用犀角、地黄、竹叶、石膏辈。。。(以致)或胃败不纳,呃逆泄泻,轻病重,重病死。

当代万友生老中医曾痛斥滥用凉药:不少人以为流感是热性病,所以要用凉药治疗。初时还以辛凉为主,银翘、桑菊广为运用,后来渐至苦咸大寒板蓝根等,理由是它们可以抑制病毒生长(非典时板蓝根就高价热卖)。至今国内感冒药市场为寒凉药占领。结果使大量的可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一二剂可愈的风寒感冒患者,却随意用寒凉药,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酿成久咳不已,或低烧不退,或咽喉不利等后果。。。

现代人的阳虚到底有多少?看看下面我的摘录:

郑钦安:阳虚者,十之八九。——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

卢崇汉:搞不清楚阴阳寒热,乱打也会打中百分之七十。——《扶阳讲记》

李可:行医多年未遇一个真正的阴虚者。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见。

(七)中药西用

在西医院临床常见的情况是,除了普遍使用抗生素意外,还会中西结合地,不辨阴阳地开些中成药。清开灵、双黄连、鱼腥草静脉滴注、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各种清热化痰止咳药水。

最近频频出现中药西用出事故,就是西医滥用中药制剂。明明是经过肠胃能够安全吸收的草药,偏偏做成血液直接吸收的静脉滴注剂型,哪会不出事?且西医不具备使用中成药的辨证知识,中医尚且有不辨阴阳的,更何况西医。这种西医开中成药,中医开西药的混帐事,在中国的国立医院里比比皆是。原本基于完全不同的治病理论的药物,竟然可以中医西医人人得而开之。真是弄不明白! 层层误诊,错投针药,屡治屡病。身体的阳气怎禁得住如此寒冷攻伐,小病变大病,变慢性病。这是国内大多数人治病的经历。

(八)不良饮食指引

现代科学对人们的食物的选择造成了绝对的影响。用什么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一堆名词来界定食物营养。大多数人吃饭的时候,潜意识是:吃着肉类想到脂肪含量,吃着蔬菜想到纤维素,吃着水果想到维生素,喝着饮用水想到微量元素。。。把所有的食物都理解化学成分。更有人觉得从日常食物中,不能得到均衡的营养,还得另外吃各种各样的合成营养素。

我见过很多直销人员,自称学习了三年的营养学,用着驴唇不对马嘴的肤浅的中医理论给人讲营养学。自己也天天吃着所谓搭配均衡的各类营养素。可是在临床上观察,那些整天食用大量营养素的人他们的体质没有一个不是寒性的,他们把自己的胃当成试管,便用这些所谓元素在自己体内合成营养。 殊不知这是作死的节奏!!!!!!

从远古时代神农氏尝百草开始,中国人就有了一套对食物评价的方法。所有的食物都有各自的性味。比如:牛肉,味甘,性温;鸡肉,味甘,性温;韭菜,味辛,性温;菠菜,味甘,性冷、滑;梨,味甘酸,性寒。。。依据此来调节饮食,素体寒者,食温热;素体热者食寒凉。

从中医的角度看现代科学的饮食指南,是偏于寒凉的。鼓励大量食用蔬菜和水果,最好生吃鲜榨以免损失维生素(蔬果除了个别,大多属于寒凉)。肉类最好脂肪热量含量低,还要少吃(肉类大多属温,长血气,实筋骨)。

所以,作为扶阳派的中医,我们给出了病人忌口指引。忌食一切寒凉生冷的食物,比如:蘑菇,雪梨、香蕉、豆腐、海带、白菜、菠菜、绿豆粉丝、雪糕、冰冻饮料等等。

为什么我们是阳虚则寒的体质,但现实中我们每个人却常常上火呢?

每个人都有“上火”的经历,比如夏天天气炎热引起身体燥热,吃了上火的食物后口舌生疮、大便乾结,还有肝火旺的人脾气急躁、内热大,久病之人“阴虚火旺”等。

中医将“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的治疗是用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则是用补法。

只要是实火,现在中医最常用的各种清热、解毒、降火的药和西医的消炎药都是对症的,连吃三天肯定降火。但是现在单纯有实火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多数都是虚火。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里指出了寒为热病之因。若寒邪过盛,身体内表现出的就是热症、热病,也就是说虚火实际上是由寒引起的。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前面介绍过,身体内的寒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伤肾,引起肾阳不足、肾气虚,造成各脏器功能下降,血液亏虚。肾在中医的五行中属水,水是灌溉、滋润全身的,当人体内这个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身体会干燥。脏器也是一样,每个脏器都需要工作、运动,这种运动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润,就易摩擦生热。最典型的是肝脏,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显。如果给肝脏足够的水,让肝脏始终保持湿润的状态,它就不可能干燥,就不会有火。

还有头面部也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因为肾主骨髓、主脑,肾阳不足、肾气虚时髓海就空虚,远程的头部首先出现缺血,也就是“缺水”了,自然反应的就是干燥的症状,如眼睛乾涩、口干、舌燥、咽乾、咽痛等。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器官,分布在体表更容易收到外邪的侵袭,会出现各种不适,这样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的概率就会增加。又由于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各种炎症很难治癒,就会反反复复发作,成为各种长期不癒的慢性病,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

当现代人不分季节大量误吃各种寒凉的瓜果蔬菜后,当人们在夏季长期使用空调后,当女士们为了显示身材尽量少穿衣服后,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虚火就越来越大。而目前普遍都采用泻火、清火、降火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实际上,这是没有对症治疗。

看看周围的人,有几个能说自己很健康,有谁没有过腰酸背痛、腿痛胳膊痛的?西医多解释为关节椎间盘退化,肌肉劳损。这在中医很明显是脾肾阳虚也。很多中医也知道肾主骨生髓脾主肌肉,那为什么在辩证用药时,之重视活血化瘀,而不重视补脾肾之阳呢!!!

再看看周围人的皮肤,又有几个是色泽明亮、富有弹性、不长斑、不长痘的?这些都是和长期贪凉有关的。现在的人不可避免的大量吃着寒凉的食物还不自知,却一味的在医院美容院应用一些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内服外用。其结果就是肾阳更加不足、经络更加不通。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得渊难经派是在中医上真正诠释了天人合一,并落地运用的中医体系,天人合一的核心:神明,原气,三焦,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架构,让宏观医学回归宏观的本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