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耍官威:一场尴尬的自嗨表演
开头说两句
近日,浙江大学“著名”健身社社长王耀辉,在微信聊天中发表重要讲话,引起了强烈的不满舆论。王社长在讲话中强调,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严格按照王社长的规章制度办事,不要有反抗情绪和言论。否则便不与赞助商合作。
(浙大王辉耀和赞助商聊天记录)
一个健身社社长,仅仅拥有与赞助商合作的决定权,却张口闭口“浙大”,“党委书记”。这样官威十足的口气,好像浙大是他家开的一样。
这种言论不仅侮辱了学校形象,还增加了群众吃瓜的好奇心。
人们不禁会问:这些大学生怎么成这样了?
说到这,我们不得不提。2018年下半年,对于学生干部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
大学生干部、耍官威等关键词时不时会占据热搜榜单,一个又一个的风云人物不断地走进了大众视野。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人们拨开云雾,看见的不是洋溢的青春,而是让人作呕难以呼吸的官僚风气。
而在我看来,大学生耍官威,仅仅是一种自嗨式的表演。
1
先来盘点一下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
之前中山大学的一纸任命公告,刷屏了我们的朋友圈。
它告诉我们: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是在大学,但是正部副部一个都不能少,办公室主任也要有。其措辞之严谨,官职之全面令人震惊。
如果不写着“中山大学”,我还以为是市委组织部的正式任命文件呢。
这种任命书,让人有一种cosplay的感觉,扮演书记的学生穿上了标准的中山装,在十几个人的会议中,时而喝茶,时而拍手,举手投足,惟妙惟肖。
(中山大学学生干部任命书)
紧接着是不能随便@杨主席的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因为一名试用干事在群里直接@主席,便被两个上级教育,怒斥其心里没点数。
(学生会内部群聊截图)
仅仅是@了一下学长,并没有任何不尊重的过激言论,就能触动这些学生官敏感的神经,在群里耀武扬威好不痛快。
然而过足官瘾之后,等待他们的是观众无情的嘲讽和冷笑,他们像是马戏团的小丑,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进行拙劣的模仿表演。
因为他们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2
记得刚上大学,我的父亲就告诉我:“上了大学要和同学处好关系,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
但是,小社会并不等于小官场。我们要在校园里,培养我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我们努力争取权力,并不是为了过官瘾,而是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大学校园里的官僚气息并不是主旋律,只能算是一个小插曲。我们大部分的大学生仍然是青春洋溢,正直正义的,同样我们大部分的大学,并不存在以上严重的官僚风气。
但是,通过此类新闻我们便可以管中窥豹,可以看出部分大学校园里,确实存在着这种小官场现象。
不论是大学还是高中,乃至小学,校园里的干部管理制度一直是不合理的。
从戴着“三道杠”的中队长,到收发作业的小组长。权力意识始终在校园里不断滋生。
大学校园里干部选举大多是老师直接任命,这也就导致只要我们和老师搞好关系,便能直接拿到想要的官职。
曾经有个同学戏称说:大学学生会要的不是有能力的人,而是听老师话的人。
老师负责干部任命,干部选举上之后搞一言堂,因为大学里的权力似乎一直是集中在个人身上,所以他们拥有相应的拍板决定权。
在大学部门里,开会只是装腔作势,部长对干事指指点点也是常态。
最后总结,发现其实大多数人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要说收获,更多的是过了一把官瘾而已。
对于赞助商来说,大学校园市场存在着不小的利润。所以赞助商会极力和把握着相关权利的学生搞好关系,社团的社长可以选择活动的冠名赞助商,学生干部可以利用职权决定和哪个商家合作,商家赚学生的钱,学生吃回扣。
官场上的那一套模式,可以说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到了大学校园里。
连中纪委都在官网上发表文章,狠批现在“学生官”充斥校园现状。
我们不承认所有的大学都存在这种现象,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当人被赋予了权力,我们只能祈求他们不因为权力迷失自我就好。
3
对于这件事情我们采访了很多学生,虽然大学生官僚风气确实存在,但广大的学生群体似乎并不买账,更多的态度是看不惯直接退出,只要不影响自己就好。每年学生会迎新,报名的人数不少,但中途退出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应该庆幸,大学生越来越懂得自己想要需要,需要什么,并清楚需要通过什么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更多的人没有选择在校园里“混迹官场”,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的积累,使自己不断进步。
进入大学校园后,人们更多的是想不断努力去证明自己,他们想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美。而这些学生官也只是想通过头上的那顶乌纱帽,和自己手中那点可怜的权力来获取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但真正可以令你获得大家认可的,其实是你的能力和修养。并不是你的官职和权力。
别看了,在往下翻就没了。
还想看?关注公众号随便一翻就是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