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孝心感天动地
——读著名作家蒋坤元的优美文章《无须羡慕他人》
最近,在简书里写作家蒋坤元老师的文章几乎霸屏了,但稍微流览了一下后,大多数是写参加姑苏古镇甪直作家新书发布会的感受和得到作家两本书的泛泛之论,形式千篇一律,很少能看到一篇像模像样的评作家的文章的谈写作的论文。因此,稻香不才,不禁挺身上前,率先写这么一篇读后感。这篇文章出自《沉到河底就能采到珍珠》,为便于跟广大简友相互切磋,特把作家的文章附在后边,让大家参看,不存在搬运文章之嫌,因为我现在就开始对这篇文章作一番解析。余之拙作,因囿于才疏学浅之局限,不能登大雅之堂,只是起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尤其是没有作家这本书的简友)领略一下作家纸质书的斐然文采。倘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也就足够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就认为作家的孝心感天动地,而且贯穿全篇的一条红线就是一个字:孝。作家用这根红线把他跟母亲的对话和他母亲的故事如串璀璨晶莹的珍珠一样串联起来,真正地在履行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作家的写作风格当然如江苏书展介绍他时说的那样:简洁朴素。这篇文章同样秉承了这种简洁朴素的风格,作家看似信手拈来地搜集着他的写作素材,其实无一不显出他匠心独运的驾驭语言的写作技巧。
你看,文章一开始就用来自于民间的方言土语介绍了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母亲不识字,她没有什么政治觉悟”,这应该就是当年成千上万的母亲的形象。作家这样写就为后边母亲虽动过手术而仍不忘躬耕陇亩打下了伏笔。接着写母亲的脚做了换骨头的手术,也是为后文写他不愿母亲私自下田采棉花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也就是说这样写才会让读者理解他劝母亲不要采棉花和干别的活儿,可以说作家从文章一开始就开始谋篇布局了。
接着写医生嘱咐母亲不要干重活,马上就写他妻子也照应母亲不要干活,注意保养身体。这样写的好处是,让读者知道作家一家人都是敬佛信佛的,心地很善良仁慈,对长辈说出这些话,正是由衷地道出了他们的感天动地的孝心。这样的家庭出现这样孝敬母亲的人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但写他母亲“不听话”写得很好,用一个“硬是”的苏州民间的方言土语,就将手术后的母亲的不遵医嘱和不听儿媳妇的话,闲不住地种菜和萝卜以及种棉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了,而这样写也是为作家写他劝母亲不要干活和采摘棉花等作的前戏。正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样,文章既然要写作家劝母亲不要干活和采摘棉花,在这之前,作家就要把母亲“不听话”地干活和采摘棉花的事儿首先写出来。这样写起来就很能扣人心弦且引人入胜的。
文章第一层写他撞见母亲采棉花,他劝母亲不要采棉花,而母亲却王顾左右而言他,把一个勤劳的母亲的形象很逼真地推到了我们面前。
第二层写母亲唠叨他又给她买食品,婉转地告诉他要把债务还清,她吃儿子买的东西才心安理得。这里写了母亲不仅勤劳,而且勤俭节约了一辈子,从而反映出母慈子孝,折射出一种人性的光辉。
第三层写母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母亲不知道作家有多少资产,她第一印象是儿子借了多少债,这就说明了她没有什么觉悟,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作家借债创业的举措,因而她光羡慕别人,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儿子已经将她羡慕的人甩了几条街了。其实作家这样写似贬实褒,反而把一个醇朴善良且勤劳节俭的母亲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也更加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附著名作家蒋坤元老师的优美文章《无须羡慕他人》:
母亲不识字,她没有什么政治觉悟,不像我的父亲是老党员、老干部,有一点政治素养。几年前,父亲走了,母亲一个人住在老家,还好哥哥就住在我家的屋后,平常的日子有哥哥照顾母亲。如今母亲78岁了,身体没有其他毛病,就是去年有一只脚换了不锈钢骨头,以致走路有点不太方便。
医生关照母亲不能做重活,我的妻子也告诉母亲,你不要干活了,好好休养身子吧。但勤劳一生的母亲硬是闲不住,还是瞒着我们要种青菜、种萝卜什么的。去年,她还在门前的田里种植了好多棉花,到了棉花收获的季节,她拄着拐杖去田里采棉花。那天,我正好回家给她送些食品,看见这个情景,我对母亲说:“妈呀,你采一朵棉花不知道我要花多少钱呢?”
你知道,为了母亲这个脚换骨头,我花掉近十万元。
母亲拄着拐杖从田里走出来,说:“我刚刚下到田里,就被你看见了。”
我指着筐子里的棉花说:“这个棉花是谁采摘的呢?”
母亲说:“是你阿姐(妻子的二姐)采摘的,她刚走。”
我对母亲说:“棉花就是烂在田里,你也不要去采,明年你再种棉花,我就一把火烧毁它。”
母亲没说什么。
母亲看见我买了两包食品,说:“你上次买过来的饼干还没有吃完,你怎么又买了这么多东西呢?你自己手头很紧张,如果有一天你身上没有债务了,你买过来的东西,我吃才踏实啊。”
我说:“我这一点债务已经很正常了,你不用操心。”
母亲笑了一下,对我说:“村上某某人买了一套房子,买的时候每平方米六千元,现在涨到一万多元了。”说这话的时候,母亲的脸上满是羡慕。
我对母亲说:“妈,你无须羡慕他人,就说这个房子,今年春节之前我一下子买了两套,比某某还多出一套呢?”
我接着对母亲说:“父亲在世的时候,你一直在父亲面前羡慕某某人(某某人当时是村书记),羡慕他一年收入有二三十万元,他的妻子不用在田里干农活,六十年风水轮流转,现在某某人瘫痪在床,他妻子日夜服侍他,现在应该是他们羡慕你了吧。”
侄女也对我说,好婆天天羡慕别人的,我对她说:“叔叔是我们生产队最大的老板,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羡慕叔叔呢?”我知道,我资产有多大,母亲并不清楚,但生产队里谁买了房子,谁卖废铜烂铁赚了多少钱,她是摸得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我唯有祝福母亲晚年幸福,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