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学的不同前提 —— 读《<资本论>的读法
2023-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刘东利2020
什么是不同的前提?
他不断地回到人会做不同选择的这个前提上。
当他的讨论遇到新的状况,必须考虑该如何安排时,马克思的前提总是:如何保障我们能够保有做不同选择的空间和自由。
他并不是要解释所有的行为,他的前提不一样。
所以:
他是一个哲学家,抱持一种基本哲学态度,亦即人作为目的而存在的问题。
人作为目的而存在和人作为手段而存在,最根本而明显的差异在哪里?
作为目的存在,每个人都与别人不一样,会有不一样的欲望,也会选择满足欲望的不同方式。
西方经济学呢?
经济学的前提是交易,从李嘉图的理论就开始运用一种交易原则,意即主张只要交易成立,必然会有一份平衡。
交易之所以能够成立,在于供给与需求找到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因此交易成立,所有的经济行为都可以统一成为交易。
在理性选择理论兴起并且扩大之后,一切的行为都可以因为交易过程当中的理性选择而被纳入讨论。
我们只需分析为什么供给者与需求者会用这种方式在价格上达成交易,这是经济学的使命。
一切都是交易。无论是理性人假设、还是行为经济学,都是在尝试将人统一化,寻找到人的共性 —— 共性确实存在,但是并不应是统一的前提。而且,均衡带来了什么呢?价格:
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一种价格专制下,于是价格变成更高的一种权威,而更进一步,能够决定价格或价格最高层次的运作逻辑,就是资本,所以资本也就拥有了最高的权威。
漏洞是什么?
达到均衡需要时间,我们是否能永远处在均衡、或者很快达到均衡?
现实世界中是做不到的;而这也是马克思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