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过程当中,接受这个世界的拒绝是很重要的

2019-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艾筠

这些年,天天和身边的孩子、老师、家长在一起,见证着千千万万孩子的成长,分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从小是在传统中国文化与道德体系框架内成长的,意识形态决定了我只可能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世界看他们。

一方面是是客观存在的性别的差异,另一方面是人类文明、文化发展带来的不同诉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自身文化道德的传承诉求,一方面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预料不及的世界多元化文化(包括糟粕)潮涌般的涌入。

大概是一生只做教育的原因吧,慢慢形成一些痼疾。比如说:肉体与灵魂上的洁癖,规则和标准至上的潜意识等等。所以对当下身边的一些现状充满了不屑与愤懑,看不惯太多的人和事,在多年的奋争中也逐渐明白了自身的孑然与无力。我经常和自己的弟子讲的一句话:我可能改变不了这个疯狂的世界,但肮脏也永远不可以改变我,沆瀣一气随波逐流对我是不可能的。

美好与干净的世界是存在的,曾经有过的将来还会有,一时的蒙尘终究会被净化。就像寒冬的干旱与尘埃只是暂时的,春雨后终将会绽绿返还他本来的颜色。

很多人说我更倾向于西方的文化,其实就像西方人不喜欢国人一样,我也非常不喜欢西方的一些元素,但也要清楚西方也在和我们一样经历着混乱的冲击。文化其实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有的只是”风格”与”合适”。我经常和我的同仁老师们讲,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淑女和绅士。淑女和绅士是欧洲文化和道德教养的凝练,放在我的孩子身上有什么不好?如果我们能把这种东西方都公认的标准放在我们孩子的培养上,东西方的融合认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物质上的追赶,短时间内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可能仅仅只用一代人。但精神与文化的进化与整合是要用更多倍时间的。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世界,我们习惯了安逸,更多的去追求骄奢,没有了战争,缺少了硝烟,雄性的味道在这个世界上逐渐为更多的"NO"所取代。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是女性老师,成长中更是充满了家庭妇系社会下的诸般溺爱。以至于男孩子越来越像极了女孩,女孩无不为第一次军训接触到的男教官身上充满的阳刚而怦然,男孩女孩再没了性别的概念。。。。

当今的世界,大概性别的概念会越来越淡漠和不那么清晰,但它是客观的,无外是为当今的社会表象所遮盖。男孩子如何更能够担当与庄严,女孩子怎么样更贤淑与庄重仿佛才更是真谛。社会、世界到处都充满了爱,那是我们所希求的,是意识中的追求。社会、世界都不会惯着你是客观真正的现实。

在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过程当中,接受这个世界的拒绝是很重要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