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十级思考题:积善之家真有余庆,积恶之家真有余殃吗?

2018-07-16  本文已影响55人  维空

文/维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我们暂且不去管这句话的来历,而是想一想这句话常用在什么时候呢?无非是“劝人向善”的时候。让做过善事的人心中更加放松舒适,而让作恶的人心中升起恐惧。千百年前的这句话,无非还是运用了人性“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心理来劝人的,虽然那个时候的古人有可能并不知道这个原理。

话虽这么说,但是,我们却要来开动我们打开“十级”思考的方式,来剖析这句话,将它的里里外外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需要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何为积善,何为积恶?余庆又是什么样的庆?余恶又是什么样的恶?这句话是以谁的口吻说的?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什么?有根据吗?有什么事实来支撑这个道理?这句话对什么样的人最有用,对什么样的人最没用?它经常被用到什么场合?它的意义何在?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假如要运用这句话有什么要注意的?

我们来看它的意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行善的人一定会有喜庆的事发生;行恶的、干坏事的人一定会有很多的灾祸加身。不论是行善还是为恶,结果都是一定的,或喜,或悲。

所谓积善,就是要经常做对人有利的、让人开心的、使人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的事,比如捐赠、助人为乐、积极献血等,而积恶则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前提做一些不好的事,比如贪赃枉法、拖欠工资;抢劫杀人等等一系列事项。因为“庆”,所有行善的人,必定是快乐相随,好事相随,心情开朗,家人健康长寿;因为“殃”,所以作恶的人,一定经常灾祸不断、流年不利,经常莫名其妙发生一些让人烦躁、伤心的事。这句话是以天道轮回的佛道思想劝人向善,因为早在千百年前,古人就知道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而在利与害之间,人类无可置疑的会选择利,无一例外。可见古人对人的心理是早有研究的,只是没有总结而已。这就是古人说这句话而且有很强大力量的前提之一。前提之二,就是对于中华浓厚儒道思想的人讲的,如此才能被继承、发扬。

那么,这句话它讲得有根据吗?如果作为一个公理,它是不需要根据的,就想几何公理一样。因为事实就是这样的,根本不用证明。中国人也很少去证明这个事,只是去运用。

那对哪一些人有用、哪一些人没用呢?最起作用的,应该就是那些遭逢大变、处在危机关头的人或者刚从危机关头过来的人,这些人正是完全打开自己、心理脆弱没有一点设防、急需别人劝解的时候,对于著名的人或者某著名的典籍的话时十分信服的,所以一说就能让其影响深刻,并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影响其行为。此话对于一些钻牛角尖、十分偏执的人以及不行善光作恶的人来说是毫无作用的,因为他们只信仰自己,对其他言论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但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教人向善的,不论朝代如何更替,主流几乎从未变过。所以无论何时,这句话对都在讲堂中被大量讲解,翟鸿燊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在一些慈善大会之上等等都有使用。许多年来被使用无数次,不知道教化了多少人,真正的功德无量。它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匡扶正义有重要的意义!以后这句话还会长盛不衰,因为在国家富裕之后我们国人的思想素质却在滑坡,官二代、富二代啃爹、坑爹之事层出不穷,有些“为富不仁”的年代,有识之士由此发起的、越来越热的国学教育,会将这句话种入年青一代的思想中,指导他们的人生之路,让他们积善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