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真实的普通人
1
每次写育儿文章的时候,我其实都特别畏首畏尾,顾虑重重。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自己能把儿子教育得无比成功似的。心态也端得特别清高,好像自己已经是看穿一切的世外高人似的。其实我自己知道,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之间,其实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儿子还小,虽然他现在很乖巧也很爱我,但我可不敢保证他以后会不会成为一个好人,会不会像现在这样爱我。因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原因,各方面变数都很大。
虽然朋友圈里我晒的都是我和儿子有情有义的谈话,但是每天那些鸡飞狗跳的事情还真不好意思来出来晒。我不会在朋友圈告诉你,有时候儿子一直不睡,我焦虑他睡少了脑子长不好身子长不高,又累又困直到崩溃,冲着他大吼大叫,把老公和我妈都惊动了,老公说我几句,又把我惹毛了,我冲着他大吼,那一刻,感觉自己真是恶魔附体。
大多数父母估计都会因为孩子的学习焦虑。我家的焦虑点在于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和儿子的关系,也就是不学习母慈子笑,一学习鸡飞狗跳。有时候,冲突严重到我怀疑儿子将来也像那些叛逆的青少年一样,视我为仇敌,想想也蛮心寒的。
当然发完脾气,我只能安慰儿子:妈妈也是人,也有很多缺点,发脾气是不对的。你是新品种,是集合妈妈和爸爸的优点生出来的,要把爸爸妈妈身上的坏毛病改掉。
2
之所以自曝家丑,是因为我不想给别人造成完美妈妈、完美家庭的假象。
我能够想像,为什么有些在学校事业特别成功的老师、校长甚至教育部长,孩子长大会突然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甚至自杀,具体不举例了,戳人家伤疤真的很残忍。他们因为职业的关系,必须要对外维持自己的形象,给孩子贴标签设人设,在外面教育得头头是道,母慈子孝,家庭和美,其实表里不一,然后自己陷在自设的迷局里越陷越深,十字架压得很辛苦。
那些表面上越是唱高调的人,其实越是表里不一,但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谈话会暴露他们最为隐秘的部分,所以内心里其实左右为难。具体可以看我之前文章里提到过的电影《消失的爱人》女主角艾米。这个悲剧人物就是从小被作家母亲扭曲了人格,导致心理变态。
3
我为什么对这种心理这么共情,因为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一高兴发个朋友圈,大家越夸你越心虚,私下里你觉得自己配不上别人那样的夸奖,就会自责,会焦虑。
我不愿意让别人以为自己很优秀、很幸福,也不愿意背这个十字架。我幸福不幸福,都只有自己知道,再幸福的人也有烦恼痛苦的时候,再痛苦不幸的人也都有快乐阳光的时候;但我又没法做到不在乎别人的想法,所以我宁愿别人对我有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想法。
很久以前就有人说,生活是一个舞台。
但是现在大家都反对人设。我也特别害怕人设,刚开始在社群写东西的时候,总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于是大家都觉你似乎饱读诗书,才高八斗,深不可测,甚至觉得你知性优雅,世外高人。这样吓的我不敢见人,不敢参加线下活动,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现在想想,自己这样真是自卑得可笑。越是自卑的人,越是以为世界都围绕他转,越是以为自己能毁灭地球。其实,谁有空在乎你啊?
生活确实是一个舞台,一个没有主角的舞台,每个人都是配角、甚至小丑而已,何必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
其实这也是一种我执,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除了好友和亲戚,真的没人有空在乎你。
我现在只想写自己所想写的,我只是一个真实的、有很多瑕疵的普通人。算是对朋友圈的一个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