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金小仙林湖(2021.6.7)
【一道题目,也可有丰盈的收获】
张彭宇《神奇的图形》从上周一直分享到本周,今天在课上只来得及讨论两道题目,并且第2题几乎用了全课四分之三的时间。
这究竟是一道什么样的题目呢?
接下来,我们便一起走进《一道题目,也可有丰盈的收获》。
一、问题再现
如下图所示,把三角形ABC的BA边延长1倍到D点,AC边延长3倍到F点,CE边延长2倍到E点,连接DE、EF、FD,得到三角形DEF,已知三角形DEF的面积为54平方厘米,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围绕这道题目,课堂教学怎样展开的呢?
二、课堂实况
(一)独立思考和解答
张彭宇出示上述题目之后,照例先留时间,给同学们独立思考和解答。
(二)指名板书和讲解
孙宥阳、曹子由率先举手,要与同学们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解答过程。请孙宥阳先板书再讲解。
讲解的效果怎么样呢?
(三)同学复述和点评
孙宥阳讲解之后,只有几位同学表示已经听明白。张梓彦便是其中一位。
于是,再请张梓彦把这一题的解答过程讲解一遍……
三、教学重构
以上便是围绕这个题目,课堂上实际的教学活动。
回顾这道题目以及关于这道题目的组织教学,尤其是围绕这道题目的组织教学,自觉做得还远远不够,需再通过教学重构促成教学资源学习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以及效益。
那么,如果下次再遇这个问题,可以怎样组织教学呢?
第一步仍是独立思考和解答,第二步仍是指名板书和讲解,第三步呢?第三步也保持不变,依然是同学复述和点评,此外,还需继续向前推进,增加“教师点评和总结”。
因为仅有第四部分为新增板块,所以,以下重点围绕“教师点评和总结”展开设计。
(一)改变题目呈现方式,凸显画图策略的重要。
首先,在出示题目时,去掉“如下图所示”的字样,从“把三角形ABC……”开始呈现,直到“求三角形ABC的面积”结束。
通过如上改变,制造出一种迫切的情境,使学生生发出根据已知条件画图的需要和行动,从而凸显画图这种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
(二)根据已知条件画图,体会发散思维的作用。
有了画图整理条件,促进问题的需要,怎样才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图呢?
则需要掌握画图的方法。
就这题为例,可根据已知条件画图—先一句一句读题,一句一句想“从这个条件能知道什么?”再根据“从这个条件能知道什么?”一点一点画图。
经历了上述过程,学生可直接体会到认真读题审题的重要,再对学生强调读题审题,学生已有案例支撑,将更易成为学生的主观要求。
此外,从条件想起,也是一种发散思维的训练,因此,经历上述过程,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三)根据问题梳理条件,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根据已知条件画好图,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接下来,还需要能够根据通过画图对已知条件整理的过程,实现正确的解答。
此题由最小的三角形ABC变化而得到最大的三角形DEF,再已知最大的三角形DEF的面积,求最小的三角形ABC的面积。
从条件出发,是分析;从问题出发,是综合,分析和综合都是解决问题重要的策略。多数情况下,两种策略都需用到。以这个题目为例,从条件出发,画图梳理关系,是分析;从问题出发,联系和运用在画图过程中已经发现和体会到的关系,则是综合。
当完整经历,必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有所助益。
(四)经历画辅助线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直观。
通过画图整理条件,梳理关系,通过分析综合,明确解题思路,接下来,还需能想办法让解题过程变得直观。
怎么实现这个目的呢?
可以借助辅助线。以本题为例,可先后连接DC、BF、AE,使等高三角形得以更加明显,从而,为使用“等高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边之比”这一关系做好准备。
概括这个步骤的所做,主要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且是借助辅助线让关系“浮出水面”,更加直观。
此后,学生独立完成全部解答,就已不再是难事。
综上所述,虽只是一道题目,实则蕴藏丰富的思想和方法。通过有设计、有层次的教学,可以在实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渗透和收获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里的“现实世界”先从“数学问题”开始。